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部揭示东方管理思想的力作    吕佩浩

(2008-08-31 16:48:33)
标签:

宗教

儒家

管理思想

儒学

陈德述

分类: 学术心得(论文、演讲集锦)

一部揭示东方管理思想的力作

——陈德述和他所著的《儒家管理思想论》

                                                                      吕佩浩 

一部揭示东方管理思想的力作 <wbr> <wbr> <wbr> <wbr>吕佩浩

 

儒学家陈德述所著的《儒家管理思想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月版),是一部展现东方管理思想的力作。

我所以称其为“东方”的,是因为儒家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学有明显的区别,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是东方人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之所以称其为“力作”,是因为这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至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地研究儒家管理思想的一部学术著作。

那么,陈德述先生的这部著作究竟有哪些内容,有什么样的研究成果呢?我以为,作者在《导言》第三部分作了精当的阐述。我将其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揭示了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完备、最系统的管理理论;

·揭示了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揭示了儒家通过对人性的认识来建立符合人性的管理模式,这与现代管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揭示了儒家始终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管理路线,并发掘出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现代管理功能;

·揭示了政治清明和富国富民始终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揭示了儒家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效率的关系;

·十分详尽地揭示了儒家的用人之道;

·首次揭示了《周易》中的象数理论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关系;

·揭示了儒家管理思想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世界大同,充分体现了儒家学说的生命力;

·揭示了儒家用“中道”、“中和”的方法认识世界,形成了和谐的世界观。

陈德述先生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以来从事中国哲学、儒学以及易学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就与蔡方鹿先生主编了《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九种),他本人撰写了《盛德大业——儒学与企业管理》一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2月版),对儒家管理思想作了拓荒式的探索。此后,他又担纲主编了《中华儒学文化与现代管理艺术丛书》(七种),他本人则撰写了《道之以德——儒学德治与现代管理的道德性》一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8月版),进一步论述了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几乎在同时,我策划了“东方太阳丛书”,推出旅居日本的中国学者、孔子七十五代后裔孔健(孔祥林)先生著的《孔子的人生之道》、《孔子的管理之道》、《孔子的经营之道》、《孔子的处世之道》四本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9月版),与陈德述先生一南一北,形成“唱和”。19999月,陈先生邀请我到四川参加了由他主持的“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会上,陈先生发表了《孔子伦理思想与当代企业管理》、《孔子的创新精神及其学术贡献》(分别与万本根、李培正先生合作)两篇论文,我发表了《儒学是人本主义的社会管理学》的论文。记得当时我送给陈先生一本我社出版的新书《东方管理学》,陈先生看后,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这本书披着“东方”的外衣,实际包裹的是“西方人”的身子。我们还认为,儒学博大精深,管理理论又是儒学的精髓,儒家文化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地区和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也是东方的管理学。我们学习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更应当重视“东方的管理学”,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我俩就萌生策划了《儒学:东方管理学》的选题。这中间,经过了几番曲折,到20075月,陈德述先生终于完成了这部大作,并将其更名为《儒家管理思想论》。作为策划人之一,我感到十分欣慰。作为责任编辑,我是此书的第一读者,深感到陈先生付出的艰辛和这部著作的厚重。我觉得,本书不仅揭示了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完备、最系统的管理理论,更重要的是,作者从今天时代的需要出发,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为标准,去审视儒家的管理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精粕,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作了有益的探索。

我非常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在以往的若干岁月里,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几乎走进一个误区,就是洋洋几十万言的大作,只是对古人著作分门别类,作出一些解释和鉴赏,不注重它的现实意义。历史上的《四书集注》,是朱熹站在他那个时代的高度、进行时代转换的范例。《四书集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陈德述先生所著的《儒家管理思想论》,具有今天时代的特色。因为他在书中不只告诉我们,中国古代有什么?还告诉了我们,它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用,更告诉我们如何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

 

2008年8月31

 

   附录:我研究儒家管理思想的心得 

                                                           陈德述

 

    我在对儒家管理思想的研究中,有何感想?有何心得?有何发现?有何建树呢?

    第一,拙著揭示了儒家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完备、最系统的管理理论,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论。它以人本为核心,从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善的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互补为方法论,以富民安邦为宗旨,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的管理模式。它是人类古代文明史上的最高管理理论成就。

    第二,拙著揭示了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以“天地之性人为贵”为出发点,儒家对其管理思想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从管理模式的人性论基础,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人性化、人的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社会的和谐理想等方方面面,都是儒家管理思想研究的主要课题,并且都有自己的答案。

    第三,拙著揭示了儒家通过对人性的认识来建立符合人性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人类管理的巨大贡献。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孟子的“仁政王道”的管理模式是以人性善为基础的;荀子的“隆礼重法”是一种“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它是以人性恶为其基础的。儒家不断地对人性进行探索,直到张载、朱熹的人性“二重化”理论,都是为了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而作出的努力。儒家这一管理学上的形而上学理论,西方在人际关系学派出现以后才有了这样明确的认识,因而与西方管理学的“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是与一定人性假为依据”现代管理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拙著揭示了儒家始终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管理路线和“自律化”的管理主张,发掘出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现代管理功能,因而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使百姓“有耻且格”。羞耻感是人的道德自觉的最高表现,所以需要不断地培养人的“羞恶之心”,使能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性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是文明的。同时,还应用宽猛相济的管理手段,必要时也必须要运用法律的猛的惩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的有序与和谐。

第五,拙著揭示了儒家强调政治清明和富国富民始终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必然要求。儒家不但强调政治要文明,还强调要勤政廉洁,要求为政者要有德,要正,是遵守礼法的模范;同时,“富国富民”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因为财富是国家、人民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健康存在,也没有社会的健康存在。历史上任何时候、任何社会,如果国家贫弱,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都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根源。所以,政治上的清明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一直是儒家管理思想所追求的。

第六,拙著揭示了儒家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效率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儒家的人格为水型人格,即刚柔相济型人格。它包含了仁义、公平、公正、勇敢、矢志不移之德;明察、善化等行为以及宇宙之道等。儒家的水型人格易于上下级的沟通,易于领导权力的有利发挥,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等等。从儒家道德人格魅力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进一步突出了儒家管理思想的人本特征。

第七,拙著十分详尽地揭示了儒家的用人之道,从人才的教育理论、人才的培养、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以及人才政绩的考核与奖赏,都作了认真的分析。如何用人不仅是古代社会管理中的大问题,也是今天的国家管理、军事管理、科技管理、社会各种组织以及企业管理中的大问题。管理是生产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这种生产力得以变成现实的关键。从儒家的人才理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中,可以给人许多的启发。

第八,拙著第一次揭示了易学中的象数理论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把《周易》中的“象”与企业文化的形象识别联系起来,把“义理寓于象数之中”的“理寓象中”与企业文化中的理念识别联系起来,把卦象中“风行地上”与企业文化中的企业形象的有效传播结合起来。应该说,这是一种奇妙的创新性做法。这种把《周易》中的象数与义理相统一的理论,运用到企业文化管理中,还是第一次。

第九,拙著把儒家的社会理想和管理的目标结合起来,不但使人们加深了对儒学社会价值的理解,而且增加了它的现实意义和实用性,使儒家学说富有生命力。对和谐的社会理想的追求,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诉求。儒家管理思想有其明确的目标追求,充分表明其系统性、先进性和完备性。

第十,拙著系统地揭示了儒家管理思想的思维方法,“中道”“中和”是儒家思想方法的特点。思维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同的思维方法对世界会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就会有不同的改造世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儒家用“中道”“中和”的方法认识世界,形成了和谐的世界观,得出和谐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的认识,于是他们力图用和谐的管理方法去追求和谐的社会目标,进而追求社会大同的理想。

以上,是我多年研究儒家管理思想的心得和收获。是因袭?是创新?还是原创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探索。既要探索,就会有付出,也可能走了弯路,甚至走了错路,一切付出都应该是有收获的,那怕是失败的教训。《周易·系辞传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让仁者、智者来评论拙著吧。

(本文摘引自《儒家管理思想论》导言,题目是博主所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