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生丫丫渡难关(新浪亲子首页家有小学生栏目推荐)

(2007-09-23 00:00:00)
标签:

教育杂谈

一年级

新生

幼小衔接

难关

不适应

义务教育

分类: 懵懂起步--丫丫的校园
 

    带着对小学生活的憧憬,在没有开书本课程的情况下,丫丫轻松愉快地渡过了入学的前两周。但从教师节那天开始,她就不愿再去上学了,让一家人刚刚放下的心又忽地提了起来。经常前一晚毫无征兆地入睡,第二天早晨临起床开始磨磨蹭蹭、哼哼唧唧,一付苦大仇深、不开心不情愿的样子。好说歹劝一番后,总算能顺利带她出门塞上校车。如果说起小学的好处,她能幸福地罗列一大筐,但究竟是哪些原因令她这么谈学色变、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呢?针对丫丫我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师要求严格。幼儿园的老师是哄着孩子玩,小学老师是教着孩子学。教学侧重点不同,老师的要求自然
天壤之别。幼小衔接的重要一课就是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嘛。丫丫总是说“我们老师可厉害了”。厉害,在家长看来是要求严格,在孩子看来就是凶巴巴的。对于听惯了和风细雨、玩惯了排排坐吃果果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心里怯怯、不太适应小学老师的新要求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丫丫这种没有上过学前班、年龄又偏小的孩子适应期情绪波动就更大。不断地帮助她区别幼、小的不同,幼儿园是三个老师一个班,小学是一个老师一个班;幼儿园里是六岁以下的孩子,小学是六岁以上的孩子。如果老师不严厉,孩子能认真听讲、保证质量吗?!《三字经》中不是说“教不严师之惰”吗,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啊。丫丫表示同意,表态说不与调皮捣蛋的男孩一样,要做个听话的孩子。慢慢地,对新老师的说话方式适应了,心理上的恐惧感也就随之消退了。有班主任在她的语文日记后的评价为证:“贾如是个很懂事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畏难情绪严重。虽然在幼儿园初识了拼音,毕竟未严格要求拼读和书写,因此入学后每天的拼写作业成了
影响心情的一大障碍。通常她在我下班到家前就写完了作业,但一经检查,不是书写不规范就是有错漏。让她

自己挑出不好的擦掉重新写,才发现她只是画出了形状,却未掌握字母的书写规则和书写技巧以及它们间的区别和相似处。比如a、g、q,第一笔是相同的,关键在第二笔的处理上。a的第二笔是一条小兔尾巴,g的第二笔和数字3的下部相同,q的第二笔是数字1。掌握了这些书写技巧,书写速度和美感都明显好转,每次得到“优”她都兴奋地见人就翻出作业本展示。第二难的是读。小学的要求与幼儿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幼儿园能比猫画虎地读出音就得了,但一年级的字母拼读要求精准。比如韵母“o”,幼儿园老师读“喔”,小学老师读“哦”。每读到“o”时,丫丫都不知所措,“喔、哦”半天将书一扔独自生闷气去了。为此喔又专门翻阅了资料,确定应读“哦”。发ō音时,嘴唇呈圆形,自始至终没有变动,发出来的声音是“哦”;而不是发wō音,口形先扁后圆,发音的始末口形完全不同,先是发“w”(乌)的音,然后再滑向“ō(噢)”音,发出来的音是“喔”。克服了此类技术层面上的困难,好象学拼音也并非什么难事了。
三、玩的时间变少。每天下午六点至九点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写作业、吃晚饭、看电视、溜冰、弹琴、练舞功
、准备学习用品、洗漱、看书讲故事,每件事平均半小时也紧张得如同打仗一般。不仅晚上时间紧迫,早晨的起床时间也提前了半个多小时。为了保证她的睡眠,剥夺了看电视的时间,缩短了故事,溜冰只放在周末,这样的安排融入每日的细节,丫丫总是抱怨没有时间玩,对星期六的盼望前所未有的强烈。为了减轻她的压力,本学期减少了周六和周日兴趣班的课程,除了钢琴和语言,不再安排其他的学习活动。周末保证户外活动一天,以弥补平日自由活动的不足。
  以上三点独立解决不成问题,再加上分室分床、没有结交新朋友等方面的影响,但如果同时发生负面反应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工事的崩溃。入学后第三周是丫丫最为脆弱的一周,几乎每天早晨都闷闷不乐、赖在床上不起,口口声声要请假不想上学。劝说已经不起作用,我只好搬出《义务教育法》来震慑她。正好电视里播出《一个也不能少》,配合剧情讲解了上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任何人也不能违抗。学校发放的义务教育合同,我也逐字逐句边念边解释,并郑重请她签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她不上学,那么爸爸妈妈就要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去审批,而被批准的条件必须是丧失学习能力,否则家长要被处罚和强制执行的。她似懂非懂,但如果违法会被警察抓走这个道理她还是知道的。适龄儿童上不上学不是孩子、家长或者老师能决定的事情,而是法律的规定,弄明白了这一点,不想上学也不行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