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儿与围棋的亲密接触

(2010-10-13 13:07:13)
标签:

围棋

育儿

分类: 四岁的瑶瑶

女儿与围棋的亲密接触

----女儿的围棋之路()
女儿与围棋的亲密接触

第一次正式围棋课

女儿瑶宝上的第一次正式围棋课于2010811(应该是这个日子),第一次师从张老师(),张老师是个气质高雅年轻靓丽的美女棋手,可是在孩子们面前却又象个大姐姐一样温和亲切,以至于几乎所有初学的孩子们都非常的喜欢听她的课。瑶宝与晨晨(瑶瑶最好的男性朋友)一起报的名,因为暑假班已经开班一个多月了,张老师就专门花时间给她们两人单独上课。

第一堂上课的内容大概是:介绍围棋、学会数气、叫吃、提子等。张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小朋友,用动画片里面的人物或者故事来形容她所教的内容,生动有趣让孩子们非常容易记住。当教到数气的时候瑶宝一下子回答了张老师的好几个问题,让张老师的眼睛在瑶宝身上聚焦了好一会儿才恍过神来。晨晨哥哥也是个高智商的孩子,从小对科普、思维感兴趣,所以接受能力特别快,所以这节30分钟左右的讲课两人接受了别人两堂课的内容。期间有个有趣的事情,老师在问到如何“逃”的快的时候,晨晨哥哥极其迅速的来了个动作就是把那个需要“逃”的子用手飞快的移到最远处,大家都笑了,非常纯真的孩子,张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告诉了他正确的方法。

布置的作业是回来数气,4个棋子随意摆放然后让孩子来数,瑶宝年龄小总是喜欢用手指一个一个数出声来,要求不能用手指而且只能在心里默数,以此来锻炼她的眼力。瑶宝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很听话的克服了用手指数的习惯。老师希望将来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多少口气来,这个瑶妈也是初学,刚开始不行,目前好象貌似达到老师的要求了。

第二堂课

第二堂课的教学内容有点忘记了,好象是“断”、“猜先”“禁着点”等。

这节课开始晨晨发挥了他耍宝的天性,在上课的中间一会玩棋、一会捣乱,瑶宝这个“跟屁虫”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和他一起“发疯”,瑶妈在旁边提醒加“威胁”,效果不佳。这有点打击瑶妈的“面子”,但是偏偏人家老师教的东西他们两人都一下子明白了,所以也拿他们没办法。瑶妈只能心里默默地想辄。

下课后,瑶妈对自己已经踌躇满志,于是以瑶宝在聊天中暗示她,:“跟好朋友玩的开心是好事,可是上课的时候晨晨哥哥做搞笑捣乱的事情,你觉得对吗?”瑶瑶说:“不对”;瑶妈:“那我们要学习好的事情还是不好的事情?”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瑶妈继续:“妈妈相信你能做到的,这样吧,如果你连续四次上围棋课表现好的话,妈妈就奖励给你一个新的头饰品,你可以自己挑选。”这个激励政策还是相当有效的。。。。

作业:没有新作业,还是练数气。

 

第三堂课

教学内容:枷吃、倒扑

张老师形容枷吃为“做个笼子把老虎关在里面”,倒扑是“小蛋糕换大蛋糕”(真的是相当形象的比喻,孩子一听全明白了。)瑶宝学的非常好,这节课瑶宝表现出了比晨晨优越的地方,就是她对图形的超强记忆力和理解力,几乎是说一遍立马明白了,晨晨是经过几遍练习后才明白的。(晨晨的优点是能很快地把学习的东西应用到实战中,瑶瑶这点会欠缺一些,这些以后还会再提到。)

这节课两人在下课的时候因为抢夺象棋(确实是象棋,两人都想抢夺更多的棋子)打起来了。吼吼吼,瑶宝说那是已经下课了,不能算上课时间,姑且饶她吧,孩子嘛。

 

第四堂课

内容:内气、外气、公气、对杀、死活等等

这节课有一点难度,尤其是在判断死活的情况下,张老师摆出了各种看起来比较复杂的形让孩子们一时难以接受,这是第一次让瑶宝感觉“难”的题,因为自己判断不出来,就一直在进行她更擅长的事情,那就是“察颜观色”,没办法,女孩子的天生性格。

.。。。。。

 

关于瑶宝在学棋的过程中心理历程、性格转变的过程瑶妈以后会一一回忆,总之,在孩子初学围棋时,瑶妈有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         以发展孩子兴趣为主,不强求,不勉强;

2、         如果有离家近的好朋友一起学棋会比较好,方便孩子一起练棋。(双刃剑,如其中一小朋友中途退出容易影响另一人学棋的兴趣,此事应早有心理准备)

3、         年龄小的孩子刚学的时候不要投入太多的时间,会出现孩子兴趣满满天天下两三个月然后就再也不摸棋的情况。(张老师建议初学的两天能下一盘棋就不错了,不要每天花大量时间,怕物极必反)

4、         建议父母如果都不会下棋,可以选择一方与孩子一起学棋,我们家是瑶爸从前就会一些。瑶妈与瑶宝一起从零开始学。(掌声在哪里?再大声一点。。。。。)

 

(好了,就说这么多了,下次再继续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