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制订关于衡量健康的具体标志: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型匀称,站立时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税,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世界卫生组织除了以上十条标准以外,还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这一标准包括肌体和精神健康两部分,具体可用“五快”(肌体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来衡量。
“五快”是指:
一、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二、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三、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四、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五、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三良好”是指:
一、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二、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