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几本书 |
故事里的这三个人,胸襟似乎都很广阔,而且一个比一个广阔,这就是所谓的境界吧?对这三个人的评价,很多人往往都认为老子的境界最高,孔子次之,楚悼王更次之。然而,细一琢磨,并不是那么回事。
老子对于功名权势很澹泊,洋洋洒洒的五千言《道德经》阐述了他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诸多看法,从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甚至还带些书生气。“失之,得之”,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气度不凡,颇有点“国际主义”的味道,但究其质,他强调的“失”和“得”无疑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说了等于没说。
相对于老子,孔子讲的多了一个“人”,这同样值得玩味。“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西周的时候,“人”特指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奴隶称“民”、“氓”、“黎”等。春秋时期,“人”的范围才扩大了,泛指社会各阶层的成员。孔子是一个博爱者,在这个故事里他所说的“人”显然是指所有的人,这和他一贯主张的“爱人”是一以贯之的,但尽管如此,孔子的“人失之,人得之”仍然带有“坐而论道”的色彩,说白了就是“带盖儿摇”。
楚悼王不是一个思想家,更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隐者,作为一国之君,在其位、谋其政,他的心里装的是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他不能玩儿虚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讲究实际,要管用,动真格的。“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就是这种务实精神的真实写照。所以,按我的理解,境界——她或许仰之弥高,但并不是凭空的产物,至少不应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空谈。http://game.mop.com/wlyx/wyxw/2007-03-13/_s31-33-76633-33-484-99-20070313100402.jpg
前一篇:藏羚羊爱情篇 (图)
后一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