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朱熹研究 |
《朱子文化纵横》—朱熹诗词解读之(52)
《德兴县叶元恺家题》
诗朗读:葱汤麦饭两相宜,葱暖丹田麦疗饥。莫道儒家风味薄,隔邻犹有未炊时。
这是一首人人称赞的通俗易懂的好诗。收录在清初浙派诗人吴之振辑录的《宋诗钞》之中。相传,江西省德兴县儒生叶元恺曾与朱熹有过交往。朱熹知南康军时,一日到德兴县双溪清胜堂时拜访叶元恺。叶元恺特制了麦饼为饭以葱汤为羹,来款待朱熹。以当时的条件,能这样清气饮食,朱熹也感到很不错了。因为青黄不接的时候,有多少贫苦农民正在断炊呢!一向同情民苦的朱熹,就在这种情景下,口占一绝云:“葱汤麦饭两相宜,葱暖丹田麦疗饥。莫道儒家风味薄,隔邻犹有未炊时。”诗的前两句,赞葱汤麦饭的药用价值,实为劝慰之词。后两句,勉励人们要体恤时艰,多想想贫民百姓。诗句平白易懂,情真意切,发自肺腑,体现了朱熹安平乐道,忧世恤民的民本思想。
这首诗在闽北地区流传相广。但故事和诗作却不尽相同。相传,有一次朱熹去女婿家,不巧女婿黄幹外出,女儿留住父亲吃饭。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面露愧色。女儿的心思,朱熹早就看出来了,便笑道:“你们不要为此感到不好意思,其实这也就很不错了。古人云:富在辛劳穷在惰,成由节俭败由奢。勤俭持家的家风是永远不错的,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坚持俭朴度日。”饭后,他题了一首诗留给女婿:“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饮时。”黄幹归来,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即把该诗贴在壁间,当作座右铬。
两个版本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朱熹生活俭朴关心舆情的高尚作风。在南宋小朝廷乐于偏安,上下花天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时候,能够像朱熹甘于简朴恬淡,想到“隔邻犹有未饮时”的官吏实在少之又少。
巧合的是,《德育古鉴》也记载了一个故事:“甘矮梅老先生招待当了御史的学生,席上只是葱汤、麦饭而已。席间甘老先生做了一首诗:‘葱汤麦饭暖丹田,麦饭葱汤也可怜!试向城头高处望,人家几处未炊烟。’”诗人们这种以博爱之心度人向善的宽广胸襟永远都值得我们敬重。
朱熹这首诗寥寥二十八字,真是“自古文章无问价,寥寥几字永留香”。学习朱熹的这首诗我们应当认识到,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俭朴”的民族精神不能丢。广大的党员干部更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要把世界观的改造、公仆观的建设作为终身学习的内容,多看一下“隔邻是否有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受群众喜爱的“公仆”。(黄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