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07日
(2023-07-07 08:43:41)分类: 个人日记 |
最近在看余华的散文集巨大的差距,只在地铁上看,一天一个来小时的阅读时间。很舒服的感觉,除了书本身,还有地铁的舒适。
先说说地铁。自从6号线开通,我通勤的路变得舒服了。从紫霞三路上车,到纺织城,16分钟,一般都有座位。逢着人多,一个车厢还有三五个站着的人,我也能找到座位。大长椅能坐6个人,却真有不少只坐了5个人,其中必有一个人主动占着地方,让你左右坐不进去。我脸皮厚,就让他挪挪,他就挪挪。坐下很重要,就能舒舒服服看书了。
车到了纺织城,打开车门,对面就是6号线,间距10米不到,且发车间隔很小,一般都是这边下车,那边车门刚打开,换个座位坐下,继续看书。有时候我左手拿着眼镜,右手拿着书,书页还没有合上就坐到了对面车厢。然后再坐20分钟,就到了交大站。
稍稍让人有些畏惧的是从紫霞三路车站到卫校,这还有不到2公里的路,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我曾经走着回去过,但没有人行道,走路不安全。很长一段时间,我就等243公交车。但这趟车不太靠谱,卫校又是终点站,有时候等半小时也不来车。微信小程序可以查到公交位置,很方便。但是方便归方便,它也不能调动车辆,车在很远处堵着,小程序也是无奈啊。这真像电子设备的硬件和软件。
但是最近两天我发现小黄车出现在了卫校门口。是一种共享电动车,一次2块钱。按照指引,我下载了小程序,充值10块钱,就打开了一辆车。严格说,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单独骑行电动车。速度不快,也没有骑摩托的驾驶感,但能跑路啊,就感觉很爽。紫霞三路车站出口,有三五辆小黄车,卫校门口,有五七辆小黄车。看起来就像给我准备的。
如此舒服的行程,舒服得都让人感到享受了。有时候来交大上班并不是必须的,我也会积极出发,可能就是内心想念这愉快的旅程了。当然,还有余华的散文集。
余华的小说我没有读完,只读过活着,兄弟,第七天。但小说读的,是作者说的故事,散文读的是作者自己。我一般都是从读小说开始,读着读着,就想读读作者本人。小说吸引人,很多都能一气读完,但读完后再想读第二遍,需要勇气。就像人生重过一边,细想想也是需要勇气的。散文则不同,读几遍都毫无压力。所以有时候,我更愿意读散文,絮絮叨叨的杨绛,就是一个例子。
我最怕别人问我,看这本书,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者这本书哪里好?就像电视美食节目中,主持人吃完一款美食,还得说出来怎么个好吃,软啊、酥啊、糯啊、第一层甜第二层酸收尾还有咸最大特点是鲜,等等。这都是胡扯呢。好吃不好吃,不靠语言说,心里知道。就像老婆问我,你爱我哪儿?我只要回答,就是错误,所以我绝不回答。因为任何回答都是沧海一粟,说了东,漏了西,说着说着紧忙补充,也是越说越苍白,越说越后悔。
就像这本余华散文,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没有。这本书哪里好?不知道,并且我也没说它好。今天地铁来的路上,我看完了,最后一篇我记得是给余海果的一封信,很肉麻的亲子信。其余的,我都忘了。但是,你说那就赶紧把这本书扔了吧,对不起我还舍不得呢。说不定哪天,我又会翻开它,细细读。买这本书后悔了吗?花时间读这本书后悔了吗?没有。因为,它让我把它读完了。
我也有买到乌七八糟的书,读不完就弃掉的,是因为作者浅薄。这可真可像吃馆子,也有那种吃两口站起来就走的,那得有多难以下咽啊!
那么为什么读书呢?读的还都是杂书。高威还是大龄青年的时候,有一次问我,人为什么要结婚呢?我没用我的逻辑回答他,庆幸我没有回答他。之后很久我都在闲暇时琢磨这个问题,琢磨半天也是毫无答案。现在我明白了,就没有答案。因为,它确实没有答案。
世上很多事情,其实没有因为所以。所谓的因为所以,都是庸人不自信,而为自己找的借口。就像初学喝茶的人,在资深咖啡人面前,声嘶力竭地宣扬茶的文化一样,是多么愚蠢啊。你爱喝,就喝,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
活着活着,年龄大了,经历多了,思考多了,就知道了。为你的过往骄傲,就是最大的理由。
今天回家的路上,我准备换书,把未读完的短篇小说集信号读完。
差不多快一周没有见我的小美奂了,想是非常想的,但未来不就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