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技 |
文/海峰看科技
“全IPv6+正在成为云网融合坚实的技术底座。”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在9月27日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博览会的第六期IPv6+产业论坛上指出。《海峰看科技》注意到,韦乐平讲述了IPv6+发展、云网融合以及相关创新案例。
谈及IPv6技术的发展趋势,韦乐平提出了以下三个方向。第一,从双栈向纯IPv6演进:以IPv6为核心的路由和转发,简化了网络架构和运营,IPv4仅仅体现在网络边缘(IPv4 As A Service),IP层正形成端到端的全IPv6网络。
第二,IPv6+大幅提升网络能力:SRv6开始在骨干网,城域网规模部署,切片、随路检测、业务链等技术标准正逐步完善,成为提升IP网络能力的重要技术并成为构筑新型城域网的重要元素。第三,IPv6向物联网应用拓展: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将多达百亿级甚至千亿级规模,终端模组对チIPv6的支持度在不断提升,并开始在基于NB-IOT等网络的行业场景中获得应用。
关于云网融合的驱动力,韦乐平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云对网的需求:网随云动。从仅仅专线接入向灵活定制和快速交付能力转变,涉及网络性能、网络可用性、网络智能性、适配能力和网络安全等5个维度的变化,即从“云被动适应网”向“网主动适配云”方向演进。
其二,网对云的需求:网络云化。网络本身正从硬件为主体的封闭和刚性架构向软件化、IT化、虚拟化、云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其三,数字化平台对云网的需求:云数联动。数字化平台架构在云网基础设施上,对云网也提出了多维度的需求以实现云数联动。
韦乐平指出,全IPv6+正在成为云网融合坚实的技术底座。首先,一个无地址约束、可溯源、高可信、全IPv6网是云网融合的坚实底座。其次,云作为数字化平台的载体,大数据、物联网、AI、5G/6G和全光网等技术演讲的资源和能力。
再次,网可以主动适配云,即自动弹性适配、按需部署、敏捷开通、随愿供给。最后,突破云网物理边界,统一云网资源和服务能力,实现网络、计算和存储一体化融合技术架构。
新型局域网泛指以城域叶脊网络(MetroSpine-Leaf)新拓扑为基础,以云/DC为核心的云网融合城域新架构,它的物理拓扑可以看作是多平面胖树+网状。新型局域网可望实现固移融合承载(宽带、专线、移动),简化了网络架构,降低了成本,有利于固移融合和云网融合业务的开发和应用。
同时基于叶脊基本架构,进一步借助SDN控制器和SRv6技术进行流量调度,可以逼近无阻塞转发目标,有效满足由于边缘云、MEC部署、算力下沉、边缘计算和2B专网业务带来的城域东西向流量的増长及流量疏导需求。
新型城域网是基于SRv6的云网融合架构,具备云网融合、固移融合、快速开通和协议极简四大特征。第一,云网融合即云网边端协同,云网一体化业务提供,网元转控分离、弹性扩容。第二,固移融合即新型叶脊架构支持家宽+5G+企业专线的统一承载。快速开通即业务头端配置,一键开通,分钟级。协议极简即统一的IPv6/SRv6组网协议和对接策略,极简跨域,一跳入云。
此外,韦乐平还列举了相关的创新案例。
案例一:IPv6微标识—物联网场景的IPv6安全方案。该方案是基于IPv6解决物联网终端的编址、标识、安全验证等关键问题,实现对非法终端的有效拦截并利用IPv6地址实现对终端的反向控制。
基于SRv6的云网超级专线,该产品的核心功能分为“一线多用”和“一线多能”。“一线多用”即一根接入线实现上网、组网、上云。“一线多能”即面向IaaS和SaaS提供定制化网络,实现混合云一站式开通,基于应用需求的网络SLA自动适配。
方案二:5G SA现网试验开启商用IPv6单栈组网。制定5G SA网络的IPv6单栈组网方案,解决终端编址不足和设备互联网问题;在江苏、四川进行了现网测试,已开始友好用户试用。
在用户面,给用户只分配IPv6单栈地址。在核心面,各网元之间的互联端口开启IPv6单栈。在无线网:业务面(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互联和管理面均使用IPv6单栈。在承载网:基于SRv6/6VPE为基站和核心网之间的互联提供IPv6单栈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