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展锐独中联通500万套芯片项目,Cat.1市场未来可期

分类: 科技 |
文/黄海峰
据相关数据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将超过500亿个,物联网无疑成为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每当提及物联网江湖,技术之争似乎是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比如低速的NB-IoT、LoRa,中速的Cat.1、eMTC,高速的4G、5G。
谁才是物联网技术的明日之星呢?有人认为是被纳入5G技术标准的NB-IoT,有人认为是替换eMTC且异军突起的Cat.1,还有人更看好5G NR技术?也许只有市场才能给出答案,而技术特性、应用场景以及成本是影响关键因素。运营商是如何选择的?
日前备受业界期待的中国联通Cat.1芯片集中比选项目结果出炉——紫光展锐独家拿下500万套Cat.1芯片项目。这似乎是向市场表明,Cat.1这位物联网新星正冉冉升起,蕴含巨大潜力,而展锐技术受到运营商的青睐。
对此次集采结果,各方高度关注。透过本次采购结果,我们能洞察到物联网行业哪些新风向?紫光展锐为何能够脱颖而出,独家中标?
本次招标规模巨大,体现中国联通认可Cat.1优势
在笔者看来,此次集采最大的意义是,向业界透露出运营商对LTE Cat.1技术的重视和对Cat.1技术优势的认可。我们通过对物联网主要技术对比,能发现Cat.1在物联网领域具有无法取代的优势。
NB-IoT主要针对追求极致功耗、极致成本与广域覆盖场景,比如远程抄表、无线烟感报警、智慧井盖等;4G和5G主要针对追求极致的数据速率体验场景,比如超高清视频监控等;5G NR URLLC主要针对极致低时延、超高可靠性场景,比如AR/VR/XR、工业自动化、交通安全和远程控制等。此前被多次热议的eMTC,主要针对追求极致功耗、广覆盖的同时,又存在语音及移动性需求场景,比如电梯卫士、智能公交站牌、车载车辆管理等。
但是在物联网领域,还有一类应用场景,被业界命名为“中速物联场景”,典型如共享单车、无线支付、公网对讲、追踪器、车载OBD等,他们既要一定的数据传输速率,又对成本与功耗敏感,还因物联部署固有特征追求广域覆盖能力。
前面所列举的技术,要么无法全部满足该场景需求,要么功能超出、成本太高,不适合大规模部署。Cat.1依靠其上行峰值速率5Mbit/s,下行峰值速率10Mbit/s,则较好契合了这类场景需求。
而且对运营商而言,已经部署了大量LTE网络,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支持Cat.1。当然,运营商在将2G物联升级到新技术时,会遇到选择NB-IoT和Cat.1的难题。这里该如何选择?我们认为要看运营商自身物联网络部署情况以及对产业理解。
从本次采购结果,可以看出Cat.1正在快速崛起,受到中国联通青睐。根据本次中国联通Cat.1芯片集中比选项目结果显示,本次采购规模为500万套,是截至目前运营商Cat.1芯片招标中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
由此可见,Cat.1正在成为物联网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要知道,中国联通此前持续发力NB-IoT、LoRa、eMTC等,给业界一种力量分散的感觉。此次联通大规模采购Cat.1芯片,体现出联通在后2G物联时代,要坚定发展的方向。
未来展望:Cat.1市场大有可为
此次规模集采,将推动Cat.1模组快速发展。众所周知,Cat.1虽然是很早就有的技术,但产业芯片模组成本偏高。产业需要通过规模生产和规模应用,实现成本降低。
此次中国联通Cat.1芯片集中比选项目采购规模很大,一定程度降低Cat.1模组成本,对Cat.1产业链乃至整个蜂窝物联网产业具有积极引领作用,将推动Cat.1产业快速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
展望未来,Cat.1产业同样是门大生意。为何笔者会有这样的理解呢?首先,接棒2G物联市场。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国内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连接数约为11.5亿个,其中,2G占比约为42%。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连接净增主要集中在NB-IoT与4G上。随着运营商2G/3G退网政策的不断推进,2G退网所留下的市场空白就达4.8亿个。而2G/3G物联网连接较2019年开始下滑,可以被Cat.1技术替代。
其次,中速率场景连接数,占据物联网连接数的30%,数量庞大。Cat.1将承担主要的中速率场景需求,是承接2G/3G转网业务提升频谱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这部分需求占到物联网连接数的三成,市场规模可期。
许多产业企业在联合创新,拓展Cat.1应用场景。紫光展锐本次中标中国联通并不是终点,据笔者了解,紫光展锐与联通物联网公司在Cat.1领域将持续进行合作,将面向未来构建芯片-网络-平台立体式行业解决方案,共同推进Cat.1在行业市场的规模化应用。
再次,Cat.1模组阵容不断壮大。Cat.1产业要做大,需要更多的产业伙伴加入一起推动。据笔者了解,在模组方面,目前芯讯通、移远通信、广和通、美格智能、移柯通信、信位通讯等模组厂商发布了Cat.1模组新品。
最后,Cat.1模组价格不断降低。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芯片厂家为了占据市场优势,或将推出性价比更高的Cat.1芯片。这样将导致Cat.1模组价格继续下探,在中速率物联网场景中占据优势。
基于Cat.1在物联网领域独有的技术优势,及Cat.1模组价格不断下降,Cat.1产业将不断发展,未来同样可期。
紫光展锐凭什么独家中标
中国联通此次大规模集采Cat.1芯片,希望将项目聚焦到少数芯片供应商,以实现成本的降低,而不是因为中标厂商过于分散,导致Cat.1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中国联通需要那些对Cat.1发力早、技术成熟,且敢于推动创新的可靠厂商。在招标中,我们看到紫光展锐脱颖而出。
业界关注于Cat.1技术的厂商并不少,为何紫光展锐本次能独家中标呢?首先,布局早,提前占位。当运营商大力建设5G、开始清退2G\3G网络之初,紫光展锐凭借自身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很早就意识到Cat.1将作为中速率场景的主力军,将迎来大规模增长。
为此,紫光展锐很早就在Cat.1领域开启了战略布局和研发投入,并领先行业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Cat.1bis 物联网芯片平台-春藤8910DM,正式面向中速物联场景的全新解决方案。据悉,该平台可以适用于共享经济、金融支付、公网对讲、能源、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
其次,春藤8910DM实现了三大创新,让产品具有优势。第一,春藤8910DM采用3GPP Cat.1bis/2G双模通信制式,拥有当前业界领先的通信规格。物联网设备部署后,往往拥有5到10年长周期,春藤8910DM为了保持技术的迭代性,协议版本最高支持到R14并预留充分的特性扩展空间。此外,春藤8910DM将主动权交给运营商,按需部署所需特性,实现网络服务增值与差异化。
第二,芯片通用能力具有优势。春藤8910DM在现网条件下,可实现单天线品类逼近传统LTE终端的业界领先通信用户体验。
早在2019年Cat-1bis技术兴起之初时,运营商现网部署网优已基于传统2接收天线LTE终端完成,Cat.1bis单天线品类对UE侧移动性管理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同时Cat.1bis单天线品类还会出现下行平均性能损失,干扰受限场景下用户体验不佳等挑战。
春藤8910DM通过通信定制优化,在运营商无需进行现网改造的前提下实现单天线品类逼近传统LTE终端的业界领先通信用户体验,有力支撑高性价比的中速物联部署。
第三,春藤8910DM是目前业界集成度最高的中速物联解决方案。春藤8910DM集成Cortex-A5处理器支持客户开发应用和服务的充足处理能力,集成ROM/RAM、WIFI-Scan室内定位、BT/BLE 4.2、Audio PA、transceiver,拥有高度扩展的多种接口设计。
最后,春藤8910DM取得多个应用场景落地。春藤8910DM凭借以上技术优势已创造多个行业“第一”。
比如,2019年12月,中国移动研究院组织的Cat.1/1bis现网兼容性测试验证中,春藤8910DM率先通过与全部六家主流基站厂商的现网测试项;2020年4月,广和通基于春藤8910DM芯片的模组产品L610,率先实现CCC、SRRC、NAL、中国电信运营商认证大满贯,成为国内首家具备量产出货资质的Cat.1bis模组产品;2020年7月,哈啰出行联合中国联通、紫光展锐、广和通三家企业共同推出搭载4G Cat.1bis模组的1500辆哈啰助力车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