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没有去过中关村,周日去逛了逛,有几点新的感受。
第一,中关村模式的复制性。中关村从一个小村子发展成电子产品的集散地,继而又成为集电子产品产学研、餐饮、娱乐、时尚购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吸引着众多人去那里淘金。笔者看到,曾今新建的且冷清的E世界,现在是热闹非凡。而其南边又有一些新的建筑在建设中,这些建筑是做何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自己将来来这里,可选择性增多了,就是地方太多,更加逛不完了。
现在已经有的电子大楼,已经很多。我还看到数个Thinkpad体验中心、HP体验中心等,看到数个类似的xx产品指定销售点,这种重复性的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就不得而知了。许多地方,促销人员比顾客多,来“体验”的人,比买的人多。真不知道那里是否真有无限商机,还是在商家在花钱赚吆喝。
第二,通信的烙印在加深。以前的主要看到各式手机,现在上网本无处不在,各种型号、品牌、价位的本占据着重要的位置。e世界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去年上网本非常火,店里卖了很多。今年肯定依旧大受欢迎。看来他对上网本还是比较乐观。而分析界却已在给这把火泼水了。
各式的运营商定制的手机也是随处可见。通信的发展常常会给这里的终端市场换上“新装”。
第三,笔记本换壳不换心?这是我的一个疑问,发现很多中低端笔记本的配置较去年,外形上有了大的变动——超薄与个性化设计成主要趋势,然而硬件参数上仅仅在硬盘上有所提升,而别的参数变动不大。看来cpu厂家主流的技术变化,就是单核变双核,甚至较少的四核,发布不久的六核。其对单个cpu更高主频的普及还是不多。笔者认为现在的中低端笔记本性能已经基本能满足大众需求,其发展方向是朝向满足购机者个性化需求,无论是对外形的时尚超薄、携带便捷需求,还是对随时随地上网需求。不过,笔者的美梦,以为经过一年的发展,某些笔记本继续降价,从而达到高性能低价格的美梦,泡汤了。当某个机型由于降价无法给笔记本厂家带来收益的时候,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了。换身衣服重新上阵成为一种悲哀的“策略”。
以后还得多去村里走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