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鞅:为强秦奠基,为自己掘墓

(2012-03-28 09:56:45)
标签:

历史与社会

教学

分类: 我的教书生活

 

http://www.884111883.com/uploads/allimg/111101/21545K337-6.JPG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这是一个仅仅29岁的年轻人。然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

 22岁,刚刚登基为王。此时,七国争雄,秦国只能算二流国家。但23年后,当秦孝公和商鞅去世时,秦

 国已一跃成为“超级大国”。这对君臣的相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时代。如果没有他们,140年后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也许难以实现。

                                         

                                      在魏国兜售自己

      商鞅是卫国公族的后裔。他从小研读刑名之学,摸索出一套变法理论。魏国国相公叔痤,对商鞅的奇谋十分欣赏。就在公叔痤决定向魏惠王推荐商鞅时,公叔痤已被病魔夺走了大半条命。他只能竭尽余力,告诉前来探病的魏惠王:“我死后,希望您能以举国之事,听候商鞅的调遣。如不用商鞅,那一定要杀了商鞅。”人才如战略物资,自己不用也不能资敌。

      等魏惠王走后,公叔痤越想越不是滋味,一个青年才俊将因自己而死?告诉他事情的经过:“你赶快逃走吧。”

      公叔痤的急切溢于言表。看来,他一生最后的努力就是保全商鞅的性命了。然而,面对一个垂垂老者,商鞅的表现告诉大家:“国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而信任臣下,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臣下呢?”

      果然,魏惠王没有杀商鞅。

      恰在此时,秦孝公的“求贤令”发布了。商鞅的目光越过了函谷关,他决定入秦。

 

                                       三见秦孝公

      商鞅见到秦孝公,是宠臣景监引荐的。

      第一次见面,商鞅还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商鞅高兴:“秦公志不在帝道。”

      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好点了,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哈欠连天。商鞅更高兴了:“秦公志不在王道。”

      于是,第三次见面,商鞅劈头就问:“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

      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道!听着听着,他不由自主地向商鞅靠拢。最后,秦孝公不再矜持,激动地握住商鞅的手:“请先生教我。”

 

                                        立木取信

       为了做到令政必行?商鞅想到了一个办法。

       一天,商鞅亲自来到国都的南门,令人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百姓不知所以,纷纷前来围观。

  商鞅宣布,能把这个木头扛到北门,即赏十金。“这可是重赏啊!”人群中一阵惊叫,却没有人相信

  这是真的。商鞅果断地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个年轻人出来试试运气了,他轻松地把木头搬

  到北门。众目睽睽之下,商鞅当场付款。

      举国轰动了:商鞅是信守承诺的!

 

                                                   变法成功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开始了彻底而系统的改革。土地制度变化了,开阡陌,除井田;治安管

  理加强了,什伍连坐,互相监督;贵族特权取消了,奖励农耕,生产的粮食多也可以立功,优秀的农

  民可以扬眉吐气;爵位等级秩序建立了,不分平民贵族,以战功授奖,只要立功多,就可以富甲一方。

  秦国的军队从此变成虎狼之师。既然杀敌取胜可以带来财富和地位,何乐而不为呢?

        十几年里,“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公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迁都咸阳,以郡县制划分行政区域。普天之下,秦国之外,已无

  强国。

        秦孝公兑现了他在“求贤令”中的诺言:“与之分土”。商鞅被封为大良造,因战功封於、商十

   五邑,号商君。巨大的荣誉与权力倾覆朝野,商鞅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死在自己的法律下

        秦国的强大并不符合所有秦国人的利益,首当其冲的是旧贵族。在特权被取消之后,他们变成了

  商鞅的死敌。

        在变法之初,太子就指责过商鞅:“新法严峻。”按照商鞅的政策,敢说新法的坏话,这还了得?

  罚不了太子,也要罚教导太子的两位师傅——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

        法律的权威虽然得以保障,但未来的国君却得罪了。有人劝商鞅急流勇退。但是身在权力的顶峰,

  又有几个人懂得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终于有了报复的

  机会,他们告发商君谋反,发吏追捕。商鞅有口难辩,唯有逃亡。

        商鞅逃到了函谷关,关守尚不知咸阳城中的变故。但商鞅万万料想不到的是,他出逃太急,忘了

  带验证身份的凭证,而每一家店主都告诉他:“我们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没有证件的旅客,店

  主要受连坐之罪!”

        商鞅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自己当日颁布连坐令时,又何曾想到以亲身陷此

  令?商鞅走投无路,只好回到封地,仓促地组织了一支人马,起兵造反,战败。秦惠文王对他实行了严

  酷的车裂之刑,告诫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商鞅的悲剧充满了历史的浓重感和宿命感。他执掌秦国朝政19年,这才有了繁华富庶、气势如虹的

  强秦;才有了始皇帝“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

  业;才有了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制度、霸道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而他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

  生命维护了变法的尊严。商鞅以他的变法,开秦扫天下的先声。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徐 畅)

 

 

 

附:(教学问题设计)

     1、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使秦国强盛起来?

     2、商鞅变法为什么会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

     3、商鞅被杀了,为什么法不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