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开《南方周末》后,他竟做了这个?!(第7号客人风端)

(2015-01-24 17:29:27)
标签:

新媒体

“范言直谏会客厅”今天迎来第7号客人吴蔚。

 

吴蔚,他在江湖上的名字“风端”可能更有名。199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进入IBM当系统工程师,2000年进入媒体《南方周末》(和我同一年毕业,同一年转入媒体业,想当年,媒体业是多么令人向往)。后来,他负责南方周末的新媒体业务,比如他搞的南方周末APP,曾经很长时间是中国第一新闻APP(至于后来的种种事情,下文中有发人深省的问答)。

 

几个月前,他从南方周末离职,拿到了真格基金和IDG的投资,做了“美丽阅读”项目。第一个产品,叫“给孩子的诗”,这个看似“冷门”的产品,居然小范围内迅速走红。


他为何会做出这个产品?接下来会怎么玩?我想,从下面这10个问答,应该能够看出他对新媒体产品的思路。

 

以下为范言直谏和吴蔚的问答全文:

 

1、范言直谏:在你眼里,新媒体时代的最本质特点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新时代时代活下来、
活得好?

吴蔚:我觉得一个明确的、静态的「新媒体时代」根本就不存在。电视时代相对于电台时代就是当时的「新媒体时代」。但我们也就把这个说法习惯性地用了下来。
我理解的「新媒体时代」实际上是「数字媒体时代」,最本质特征就是「数字化」,这是那本17年前的神书《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主要观点——我们的世界正在从原子向比特转变。
《数字化生存》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圣经(典型案例是向作者尼葛洛庞帝套了一笔天使投资回国创业的狐狸公司CEO),但放到今天仍然毫不过时,我们就知道这有多本质了。
17年来的进步包括,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时髦说法是「用户」)和「连接」两项本质的特征。
把这三个概念连在一起就是:把「人」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连接」起来。
做到这点的,有没或下来或者活得不好的吗?

 

2、范言直谏:你(或者你投资的项目)出品过的最让你满意的、最接近于“极品”的新媒体产品是什么?它的玩法有何独特的高明之处?

吴蔚:在数字媒体时代,敢于声称「极品」会死得很难看,变成真正的极品。
你或许能做出在一个很短时间内排行No.1的产品,假设付出的努力是100%,但要让这种领先优势持续下去,得需要1000%的努力。
2009年,我主持推出了智能手机上最早的中文新闻App,覆盖IOS、Android和Symbian(还有人记得这名字吗?)当时三大主流平台。
今天看起来,那时的产品太young、太simple,简直就是naive,但在那个长达半年多的时间段里就是神器一枚:iPhone版排名总榜第三、iPad版排名总榜第一、Android版排名Google市场资讯类第一将近一年。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领先别人大约半年想到要做,并且做了出来。

 


3、范言直谏:放眼国内整个行业,由别人出品的、你最欣赏的、最接近于“极品”的新媒体产品是什么?你觉得它有何独特的高明之处?

吴蔚:当前活跃在市场上的可归于「媒体」这一类别的产品中,我认为最接近「极品」的是BiliBili,也就是传说中的「B站」。
以我的高龄,开着两台电脑,一台负责Google答案,一台负责答题,去完成它那个令人发指的注册测验,然后强迫自己不鄙视那些看上去很「粗糙」的细节,硬生生使用了半年多,最后变得非常尊敬这件产品。
它最高明之处在于: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它用很自然的方式实现很夸张的表达,并且成功凝聚了数量巨大的、代表着未来的、被「主流」所忽视的人群。


4、范言直谏:能否用3句话,说说如何做好新媒体产品?(或者说:你给新媒体产品经理的3条忠告?)

吴蔚:产品不是艺术品,少说「我想做⋯⋯」,多说「人们需要⋯⋯」。
一见钟情是王道,再怎么强调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只有长跑才是爱情(我会向产品经理推荐文艺到死的电影《Before Midnight》,看漫长、琐碎和狗血是怎样折磨浪漫与激情的,产品通此理)。

 
5、范言直谏:对于传统行业(实业、金融业)的人,他们在新媒体时代受到很大挑战,你有何建议?

吴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6、范言直谏:虽然很多指标、KPI已经淘汰,但是,如果一定要说出两三个衡量新媒体产品的、可量化的指标,你认为是什么?为什么?

吴蔚:用户数,日活率,使用时长

7、范言直谏:万事开头难。新媒体产品如何找到它的前1000个用户?

吴蔚:如果找不到前1000个用户,咱们就别做新媒体产品了好吗?
 
8、范言直谏:关于新媒体产品推广,你认为最有效的(或者性价比最高的)推广手段是什么?

吴蔚:社交分享。
 
9、范言直谏:很多新媒体产品仍然未能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假设它们已经有了一些用户、运营了较长时间,你对他们解决商业模式问题,有何建议?

吴蔚:这一题不能回答「有了用户商业模式自然会出现」。这还让人怎么答嘛?
商业模式不是拍脑袋规划出来,而是逼出来的。
在生存压力足够大的前提下,真正满足了人们某方面需求的好产品,肯定能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
如果还没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原因大概是:生存压力还不够大、并没有真正满足人们的需求、产品不够好。

 
10、范言直谏:回顾往事,你本人在新媒体产品的创建、运营、投资的历史上,印象最深刻的失误(或者说遗

憾)是什么?

吴蔚:我们的产品领跑新闻资讯App这个垂直领域的时候,未能成功增大投入,以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扩大领先优势。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上一题提到的原因——生存压力还不够大。

 

本文2014年10月21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范言直谏”。
范言直谏——新媒体的参谋长。
新书《新媒体十讲》即将众筹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