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乔布斯对i美股网的启示

(2011-10-11 10:01:16)
标签:

财经

乔布斯

武功

美股

华尔街日报

分类: 范卫锋作品
乔布斯这个话题太大,我借i美股网这个话头来参一下吧,写写“乔布斯对i美股网的启示”。篇幅有限,仅写三点:赚服务的钱,不要赚媒体的钱;让价值来决定形式,而不是相反;创新是术,用户需求才是道。第一点是讲商业模式,第二三点讲乔布斯有点被误解的设计神话、创新神话。
对于乔布斯和i美股网,我懂得都很少,等着挨砖吧。
一、 赚服务的钱,不要赚媒体的钱
其实,媒体本来就是一种服务,但被后来的媒体人给弄丢了,有点数典忘祖。道琼斯当年就是给投资者提供服务的,华尔街日报只是它提供服务的手段、载体,它而不是为了办份报纸而去搞华尔街日报。后来的传媒人,给媒体加上了太多的所谓意义,大到铁肩担道义,小到妙手著文章,以指为月了。随着媒体离服务越来越远,给用户提供的价值、帮用户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再加上互联网的冲击,日子不好过了,但他们还觉得自己很悲壮。
乔布斯本质上卖服务的。做个苹果手机谁不会?富士康会,估计比亚迪也会。可是,iTunes它们会弄吗?IT企业不管多牛,只要从赚服务的钱沦为赚硬件的钱,就注定没落(看看倒霉的惠普,再想想IBM在90年代如何走出困境,要害都是服务)
I美股不要想着通过卖内容赚钱。这些年,媒体除了收圈养费、保护费、还卖内容。收费阅读、卖版权、跨媒体合作,基本注定失败的,沦为产业链的艰难的上游供应商而已。内容很容易复制,中国也没啥版权保护(如果有保护会好一点,但也只是好一点而已)在中国互联网上,我认为没人能够靠卖内容赚到钱,包括那些声名显赫的媒体和新闻门户。
以我自己的体验,就目前来说,我自己平时上网90%的时间花在五大工具里面:新浪微博、Google reader、ZITE、万得、i美股网。(请注意,我没有列任何媒体的名字,包括Economist和财新,因为它们都已被聚合到这些工具里,沦为供应商)。I美股如果给它们再增加一个供应商,不痛不痒。
i美股网应该靠服务赚钱。服务无法被抓取、难以被复制模仿、难以被比价,门槛高、直接针对用户需求、服务的环节往往付费点明确、用户愿意给钱。至于这种服务是什么,i美股网还在摸索。要相信进化论,相信自然演进,而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建构设计,顺着用户的需求前进,给用户提供价值、解决他们的麻烦,回头一看,模式不经意之间就出来了。举个小例子:据我所知,国内一家经纪业务领先著称的大券商,多年来一直想搞“网上研究所”、“内部股吧”,烧了很多钱也一直也没成功,其实这正是i美股已经在搞的事情,i美股现在已经开了个好头,那它对这些券商的用户有没有价值?计费点在哪里?可以沿着这些想下去,线索很多。
假如I美股网是上市公司,它应该是被归到金融服务类,而不是媒体类、社交网站类。它给中国人的财富全球化提供服务,这比留学移民公司的整个市场大多了。

二、让价值来决定形式,而不是相反
苹果的设计被捧到天上,但它是纯粹为了设计得漂亮、还是另有原因?乔布斯这个设计神话,有点误导。我的理解是,苹果并不是为了要把触摸屏搞得完美、才把它搞得这么完美,而是因为:它要想给用户某些价值、帮用户解决某些问题、实现某些功能,必须得有这么完美的触摸屏,哪怕为此增加成本,也在所不惜。(再想一下,为什么几代iphone长一个样子,它就不嫌单调,不知道多换几款外壳?)
i美股网要设计成什么视觉、交互效果,取决于它想给用户什么价值、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哪些设计现在最in最酷。武功的套路是为了杀人而不经意之间使出来的,不是为了使出某一套武功而去杀人。Form follows function,老生常谈,仍不过时。
为了给用户提供某些价值、实现某些服务,i美股会不断改变套路,包括设计、功能、载体。比如,既可以搞WEB,也可以搞App/android;可以搞文字,也可以搞视频音频;可以搞报道,也可以搞微博股吧论坛;可以搞软件,也可以搞硬件(只是举例子,不是真建议)。换句话说,在形式和载体上,i美股网百无禁忌,形式穿肠过,服务心中留。

三、 创新是术,用户需求才是道
乔布斯还有个创新神话,关于他如何创新的,不用多说了,汗牛充栋。不过,创新只是术,用户需求才是道。
创新像基因变异,基因变异的时候,可能产生了眼睛,可能失去了翅膀,这些都是创新,创新是很难事前规划的、很多创新当时是愚蠢的、无法在发改委立项甚至无法在董事会通过。基因变异的成败,由弱肉强食去自然选择;创新的成败,则由用户需求来决定。成功的创新,是事后才知道的,它们帮用户解决了问题,搔到了痒处,乔布斯就是搔痒高手。
i美股网开始搔到一点痒处了。它紧抓美股,以后或许还会有它的i英股i日股i德股i法股i加股……等频道,但总归是“中国人的外国股票”。
它还紧扣“i”这个字。作为用户,我平时不去i美股网首页(首页的东西,我前面讲的新浪微博、Google reader、ZITE、万得里全有了),直接进“我的首页”,然后直接点股票微博,以绕开“自选股新闻”。我的鼠标的这条路径,就是用户需求,就是为了i。我觉得,沿着这条路想下去,去研究如何帮中国人投资外国股票、外国资产,每次帮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自然出来很多招数。这些招数,后来的人们会把他们叫做创新。
拉拉扯扯写了这么多,滥竽充数,贻笑大方,献丑了。
作者:范卫锋 http://weibo.com/fanweifeng
此文在i美股网http://www.imeigu.com/首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