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越南总理阮晋勇对通胀施紧急重手

(2008-04-03 17:56:01)
标签:

越南

通胀

阮晋勇

财经

分类: 图文共赏

    这一系列措施,应该是和将涨跌幅缩为1%的狠招一脉相承的.

可以参考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文章 越南物价节节上涨 工人罢工要求加薪


  【《财经网》专稿/特派记者罗文胜发自越南河内】越南政府4月3日对外宣布一揽子经济降温措施,并进行思想总动员,务求“实现控制通胀的目标”。此前一天,越南总理阮晋勇就控制国内日益高涨的通胀召开政府会议,越南北方各省市官员和主要国有企业负责人与会。
  这是《财经》记者参加4月2日-3日在河内举行的“第五届中越经济改革论坛暨亚洲转轨国家经济政策对话”会议时,获知的最新消息。
  会议由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CIEM)、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联合主办,讨论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越南的行政改革与可持续发展。越南当前“如野马脱缰”的通胀形势,成了此次会议关注的焦点。
  据越南统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越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007年上涨12.63%,远超预期指标,为十年来最大涨幅。进入2008年,CPI更是大幅飙升,3月CPI比2月上涨2.99%,一季度CPI比2007年12月上涨9.19%,同比上涨19.39%。
  据悉,与越南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价格飙升最烈:食品和餐饮价格比年初上涨14.45%,同比上涨30.64%;粮食价格比年初上涨13.08%。
  影响居民长期生活的资源性资产价格也全面上涨。不动产和建材价格比年初上涨8%,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2倍;交通工具和邮电价格同比上涨7.32%;黄金价格比年初上涨18.46%,同比上涨40.5%,为近28年来最高。美元兑越南盾比价格较2月份下跌1.51%,比年初贬值1.88%。
  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武智成博士对这一态势感到忧虑。在他看来,越南去年1月11日履行加入WTO承诺,同年10月高票当选2008年-2009年任期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在经济、政治上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与此同时,越南也开始受到国际化冲击。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市场窄小的越南市场冲击尤甚,除CPI大幅上涨之外,2007年越南贸易逆差比上年增加1倍,达到124亿美元。
  武智成告诉《财经》记者,与当前高涨的物价相对照,越南2007年人均收入835美元,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低于14美元和农村人均月收入低于12.5美元的贫困家庭为数不少,越南民生已遭受物价高涨威胁。目前,加入WTO的乐观情绪已经消退,越南人已认识到,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实为硬币之两面。
  据了解,阮晋勇此次提出的一揽子措施,早于3月25日已提交越南政府工作例会讨论。
  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丁文恩告诉《财经》记者,阮晋勇的2008年反通胀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用提升国家信用、确保信贷信誉的手段,实施货币从紧政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督察,严格规范担保抵押,用风险防范手段倒逼回收过量放款;与此同时,在国际结算方面预留贷款用度,并进一步加大利率的灵活性,从制度规范层面达成信贷调控。
  二、重新审核政府采购清单,对各部门、各省市提交的财政用度重新核实梳理,务求2008年国家行政单位日常支出减少10%,控制财政赤字。
  三、保障重要物资的供求平衡,对燃油、电力、水泥、钢铁、化肥、农药以及粮食、药品等消费必需品实施价格控制。中央政府特别要求,冻结2008年上半年煤炭和用电价格,绝对不予提升;大幅度提高大米的出口税额,尽可能减少出口。
  四、加大市场物价管理力度,对国内贸易进行全面核查,销售、代理网络以及专营产品形成价格的各个环节,将是此次核查的重点。
  五、放宽出口信贷政策,提高出口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减少贸易逆差。
  六、改进有关企业管理政策,调整经济市场,保障投资和生产经营稳定发展。
  七、采取各项措施,包括动用投资发展银行政策性贷款,对受灾和因物价上涨导致生活困难的居民提供特别援助。
  但就在3月26日,越南财政部长武文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坦承,实现国会原定的2008年经济目标非常困难,很有可能完不成,包括控制物价上涨指数和经济增长速度等。
  3月27日,越南政府召开记者招待会,阮生雄副总理提前就调控措施吹风,提出将2008年GDP增长率调整为7.5%,为前五年经济增长率的平均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