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家的百草园,到我家的后花园

标签:
语文习读札记鲁迅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一个摹本。想到他平日对现今教育的微辞,我采选初中语文中鲁迅先生《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一文为素材,以他的视角和口吻写了如下小文。
语文习读札记之一
2012/2/20,雨寒
从鲁迅家的百草园,到我家的后花园
这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鲁迅开篇生动地描写了他家百草园的自然景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井栏,高大的皂荚,紫红的桑椹,还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云雀,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它们不知曾经给鲁迅的童年带来过多少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乐趣和情味。
我家在城外的居屋也有一个后花园,那是爸爸的大学位于远郊校区的住所。记得幼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或在某个周末、或在什么节日、或在寒暑假期,总会带我去那里住几天。花园里,五月的金银花,从淡绿,到乳白,再到金黄都散发着沁肺的香气。八月的西红柿,青的红的,像极了圆润的苹果,三三两两地隐现在低矮的绿丛中。还有凉棚上的紫葡萄,梨树上的雪梨果,水池中的红鲤鱼,梅丛中的野鸟巢,它们也给我带来过一如鲁迅那样的无限趣味。
可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后,学习的课程渐次多了起来,我与后花园的一切也渐次疏离。不知不觉中,各类为了升学的竞赛,各种为了排名的考试,几乎让我竟然有三四年的时间不曾回到过我家的后花园,我早已不知它现在是什么样子了。鲁迅先生告离他的百草园,是因为“家里的人”要他去私塾先生那里学字习书了。他从一个充溢着百草气息的地方到了三味书屋,这给予了他完全不同的生活感念。让他感念至深的,定然是当年有趣的百草变成了读书的三味,否则鲁迅也不会写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文题。
鲁迅在文章里说,“三味书屋”是清末时期绍兴城里最为严厉的一个书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私塾学校,其实它就是鲁迅老师家中的一间书房而已。所谓“最严厉”的书塾,有类于今天的重点学校般,而这个“三味书屋”的名字来自书房的一块匾额,据说是鲁迅老师的祖父给取的,指的是读经书的味,读史书的味,读子书的味。我请教语文老师,何为三味?老师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醋酱。原来这“三味”,就是把读书比作饭食里不错的味道,我不知道旧时的人是怎么读出这“三味”的,可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写的却是他完全不同的体味。鲁迅说,他的老师是绍兴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先前的教育给他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便是他老师在文中仅有的三句话:
不知道!
人都到哪里去了?
读书!
我想,鲁迅他老师的这三句话,是不是代表着旧时教育的三种味呢?如果是,那就应该是“单调、束缚、枯燥”吧,这比起活泼的百草园来,一个算是在地狱,一个算是在天堂了。
八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从鲁迅家的百草园到我家的后花园,从鲁迅读书时的私塾到我们现时的学校,自然里的物景与给予蒙童的乐趣不甚有变,所变的是读书的味成了教育的味、社会的味、爸爸妈妈所期翼的味,并要我们一一来体尝。而我呢!满脑子里所想的,全是我家后花园里依然如故的兴味,还有在地坝头与小伙伴们嬉戏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