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湿地公园里的文化元素

(2014-05-04 08:59:31)
标签:

传奇故事

灵魂

龙则灵

亲密关系

李炯

分类: 散文

     临河有个黄河湿地公园,夜景是这里的一绝。每天晚上霓虹拉开序幕,人流如梭。有的散步,有的拍照;有的嬉闹,有的说笑;有的挥手招呼,有的乘兴游船。好一派如梦如幻的繁华。
    我去湿地公园游园,少说也有五、六趟,分别选在清晨、上午、下午、黄昏、夜晚。不同时段,各有各的情趣和韵味;不同看点、场景,给人不同的感受和心境。
    休闲是公园的主业。园内清新、湿润的空气无时不刻在繁衍,流淌。这里是一个天然氧吧,人们尽情享受免费的健康。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临河人爱上了逛公园,爱上了花花草草,爱上了绿树成荫,爱上了闲情逸致。这也许是人们物质水平提高后,精神不安于现状,心情想出去散散步、腿脚想出去放放风的缘故吧。
    解闷散心,湿地公园是绝好的去处。
    这里亭台、楼阁、水榭、雕塑、稀有花草,应有尽有。园内一条从黄河引来的水系,穿越公园,横贯东西。河水微波荡漾,楼影倒立,游船如织,笑语盈盈。
    这里是双休日、节假日踏青郊游的盛地。晴日里,人们把五颜六色的风筝放飞蓝天,让美好的遐想穿越时空。
    这里还是一块集人气、地气、自然万物于一体的风水宝地。
    临河是座北方边陲小镇,面黄河而居,历史悠久,有着丰沛的水资源、弥足珍贵的黄河文明、独具特色的水文化。位于湿地公园中心地段,有一座建筑风格迥异的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外墙上,一百多米的石刻时光雕塑壁,生动再现了黄河在巴彦淖尓境内的辉煌历史,一个个熟悉的人物耳熟能详,历历在目。馆内陈设的每个古朴物件,娓娓向你述说着母亲河与八百里河套的历史渊源和亲密关系。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临河是镶嵌黄河畔的一颗明珠,是母亲河最亲、最疼爱、最偏心的那个小儿子,有着得天独厚的溺爱、袒护与娇生惯养。然而,母亲也有不顺心发脾气的时候。黄河在古代,可以说性情暴躁,曾多次泛滥成灾,并不止一次改道易辙,吞没过临河,使当地人民深受灾难。
    过去的黄河,怀抱着临河,儿子离不开母亲的哺育。现在临河懂得回报亲情了,一把将母亲揽入怀中,于是“二黄河”从城中缓缓流过……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我们临河人,乃至河套人,今天看到的,不再是黄河水对河套人民不求回报、心甘情愿的付出,而是我们也要回报母亲的恩情。于是,我们亲手给母亲做了新衣裳,你看看黄河两岸那成片成片的绿色绸缎。
    绿色环抱中的母亲温柔慈祥,早已改掉了发脾气的坏毛病,焕发出母性独有的光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博大的文化,也是河套文化的精髓所在。于是,我们母亲河建造了黄河水利博物馆,以真实的历史记录和文物遗迹,见证、歌颂、纪念母亲的丰功伟绩。黄河是世界级的大河,她不仅在过去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奉献,即使在未来(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也必将对改善周遭环境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
    河套有两条“龙”:一条黄河,穿越市府所在地,这个城市随之有了灵气;一座阴山,横贯巴彦淖尓腹部,给人类留下灿烂的岩画遗产。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的建成,为湿地公园增添了不少文化元素。
    如今,公园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更成了一种文化传播和精神活动的阵地。巴彦淖尓地区的一些书画、文学沙龙经常在这里举办。
    近年来,巴彦淖尓市、临河区两级政府着力打造绿色基地和文化市府两张名片,使城市整体面貌在短期内焕然一新,市民们毅然摒弃过去在社区、家中以打麻将、“斗地主”打发光阴的浅层次娱乐活动,走出小圈子,走进大公园,学跳广场舞,贴近大自然,既强身健体,又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在这里,约会、聚会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高雅情趣。
    过去,临河人有一个习惯,路上遇见熟人,打招呼第一句话总是问:“吃了吗?”,而现在的临河人,见面礼很可能就是:“去湿地公园了吗?”好像没去过湿地公园已经是一个市民落伍的表现。
    前些天,我在小区搞一个市民问卷调查,迎面碰上一位曾在临河区某乡镇工作的退休领导,我问他匆匆忙忙这是要去哪?他说去湿地公园,表情与口气带着明显的自豪与骄傲。闲聊中得知,他退休后在湿地公园找了一份工种和薪水都不错的工作,“整天与绿色打交道”,难怪他对自己的职业那么神气。
    一次,一个外地商人来临河投资,在饭桌上,他忽然对一帮恭恭敬敬的陪客说了一句话:“你们巴彦淖尔市没有一点自己的文化”。一帮“饭桶”们抓耳挠腮想了想,连连点头称是。我在旁边一个桌子上,见此很是气愤不过,遂接口道:“怎么就没有文化了?阴山岩画、黄河故道、鸡鹿塞、乌拉特草原、后旗的的恐龙化石和戈壁、磴口的沙漠,这些难道不是文化吗?”那个外乡人抬头看了看我,点头道:说得不错!”
    去过黄河水利博物馆的人,不可忘记一个叫王同春的人。若想了解王同春,可以看看一部反映河套风土民俗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该剧艺术地再现了近代“河神”、“渠王”王同春带领后套穷苦人引黄入灌、挖渠种地的传奇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