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岁宝宝对“死亡”与“睡觉”的理解

(2010-06-01 07:08:39)
标签:

成长

嘉瑞

嘉瑞妈妈

八爪鱼

茶餐厅

死亡

教育

睡眠

分类: 嘉瑞嘉轩成长手记

插图:周末,我们全家又去了金桥国际商业广场,天气很好,大家的兴致也都很高,玩累了之后,八爪鱼先生突然想吃皮蛋瘦肉粥和菠萝烧,于是我提议大家去吉旺港式茶餐厅吧,初夏的上海,的确是到处都能感觉得到那种沁人心扉的明媚,商业中心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植物,也让这片商业气息浓厚的广场,弥漫着一层南国的清新。

 

步行街的一旁,是咖啡店和西点店,门口的树下摆着几张铁质的桌椅,好奇的嘉瑞爬上爬下,非要亲自坐一下,在我的镜头里极尽折腾之能事,其实我也知道,人家不过是小宝宝式的好奇,不过嘉瑞这身衣服不配点小资的背景,也说不过去,哈哈。

http://s6/middle/4b0d0f77g87d2edec2755&690
                特别喜欢这张,颜色对比非常鲜明,嘉瑞的神态和动作也是抓拍下来的,很到位,他对远处的张望,让整张照片显得非常生动
http://s9/middle/4b0d0f77g87d2f1ad7a08&690
   刚刚嘉瑞就在看这些草地上的彩蛋,人家爸爸妈妈在吆喝自己的孩子站在彩蛋旁边拍照,嘉瑞忽然兴致高起,居然命令我:妈妈,我也拍照片吧。实属难得啊!但是旁边一只由真人扮演的大熊,嘉瑞愣是不敢上前摸人家一下,也不知道他怕什么,怕归怕,但是到了楼上还是要远远地张望一下,看来还是心有不甘啊。
http://s6/middle/4b0d0f77g87d2f4c6ff95&690
   前天晚上也是在这里,由于电梯速度过快,嘉瑞下电梯的时候后面一只脚没有跟上,结果被我拉了一下,受了点惊,哭的是“一提斯嘎”,所以今天再来这里,对电梯有了点心理阴影,主动要求爸爸“抱起来吧”,要知道以前这个小人人对于坐电梯可以非常热衷。

http://s8/middle/4b0d0f77g87e5a226d4a7&690
注意到这个小人站在玻璃幕墙旁在看什么吗?他在张望楼下的熊娃娃,总归有点心有不甘的样子。但是我有恐高症,而且特没安全感的那种人,所以一看见嘉瑞趴在玻璃幕墙上,我就吓的不轻,急急的把嘉瑞拉下来,结果人家还不领情,特郁闷的。
http://s3/middle/4b0d0f77g87e5b7cfe672&690

           

           落地窗旁边,嘉瑞和爸爸合影,这张给人的感觉很干净,很清爽http://s2/middle/4b0d0f77g87d2f7a37001&690
把大小八爪鱼先生按在一棵棕榈树前拍照片
http://s13/middle/4b0d0f77g87d2f98bbaac&690
这就是我提议全家人用餐的吉旺港式餐厅,布置一般,但很干净,清清爽爽的台子,主要是喜欢他们家布置的几盆鲜花的造型,喧杂、人声鼎沸,也许这就是原生态的港式餐厅的写照吧,呵呵。
http://s3/middle/4b0d0f77g87d2fb64b532&690
                 嘉瑞和爸爸一起点餐,问他想吃什么,人家看也不看,点到啥就说“我要这个”
http://s4/middle/4b0d0f77g87d2fc8695c3&690

 

 

港式茶餐厅必点的面包冰激凌球、广式腊肉炒芥蓝、干炒牛河、叉烧酥、皮蛋瘦肉粥,老公还给自己点了深井烧鹅和菠萝烧,嘉瑞对肉是来者不拒的类型,腊肉、鹅肉牛肉,统统笑纳,吃面包冰激凌的时候,人家自己还用叉子吃呢,就是吃到蘸着冰激凌的面包块的时候,小小的抖了一下,但也很快地塞进嘴巴里面去了,小东西知道都是美味,吃的连声音也没有了。皮蛋瘦肉粥是我的最爱,港式茶餐厅里面的皮蛋瘦肉粥通常会熬的很香很粘稠,如果让我不吃其他东西,我毫不夸张地能喝下两盅,哈哈哈。http://s12/middle/4b0d0f77g87d2fe50684b&690

 

据说在香港,茶餐厅是当地最平民化的饮食场所,三五步一个,比公共汽车站还密集。10分钟吃完,免费茶漱漱口,门口交钱走人。与上海的港式茶餐厅相比,香港的茶餐厅多了份市井的味道,通常是中年男子或阿姨做在门口的收银机后,边看报纸边招呼进来的客人;面包就摆放在进口处的透明橱柜里,供客人自由选取;手写的菜单随意地贴在墙壁上,传统的火车式靠背椅看上去舒适又怀旧。香港的茶餐厅更像以前上海弄堂口的小饭店,来来往往的顾客都是熟面孔,随时都能寒暄,更多了一份贴心。

    而上海人爱茶餐厅还是受了香港电影的影响,而最普通不过的港式茶餐厅到了上海,也平添了不少小资和悠闲的感觉。我们全家人也都喜欢没事去茶餐厅坐坐,甜而不腻、口味繁多的茶点让我们一家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如果能碰到地道的广东师傅,那更可以尝到一些口味传统的美味。盘点一下我们在上海光顾过的茶餐厅,有葡京、港丽、新旺和屋企,不过老公更加偏好港丽,我倒是觉得大同小异,而婆婆则是看师傅手艺是否地道,呵呵。

http://s7/middle/4b0d0f77g87d3002960b6&690
吃完晚饭,全家人在商业广场里面的步行街闲逛,嘉瑞依然不改他爬高爬低的习惯,东游西荡地看热闹
http://s5/middle/4b0d0f77g87d30197a084&690
八爪鱼先生抱着他的小八爪鱼拍照,我让嘉瑞对着镜头笑,他愣是给我弄个不尴不尬的小样出来,咳咳咳,没个正型的小东西
http://s1/middle/4b0d0f77g87d302f698d0&690

========================================分割线======================================


   从国际商业广场出来之后,天色微微黯沉下来,八爪鱼先生说肚子不舒服,于是我开车载着全家打道回府,车子开到一个红绿灯停了下来,旁边的车道上也停下来一个小卡车,卡车上堆了不少玻璃幕墙,旁边坐着一圈的小工,有的在发呆看风景,有的在闭目养神状。

 

   于是问题来了,嘉瑞忽然指着卡车上那个闭目养神的小伙子说道:叔叔死了。全家人愕然,谁教过他这个字眼啊,他怎么会知道“死”这个概念呢?而且人家叔叔是在闭目养神或者睡觉,他怎么就联想到“死”的概念呢?奶奶说从来没有提及过这方面的事情,要么就是我们平时看新闻或者动画片的时候,不经意地提到过类似的场景,所以小东西记了下来,于是在看到人家叔叔一动不动的状态下,会联想到这个字眼了。

 

   那么嘉瑞之前一直在睡觉的时间不愿意睡觉,是习惯性地把睡眠和死亡联系在了一起呢,还是因为贪玩儿不愿意睡觉呢?我不由得开始七想八想,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要和他解释清楚。我指着卡车上的那个小伙子对嘉瑞说:叔叔只是睡着了,叔叔这么年轻怎么会死呢?死的话就是再也回不来了哦,永远不会醒过来了,所以你看,叔叔是不是在揉鼻子啊,那说明叔叔还好好的活着,知道么?嘉瑞跟着我一句一句的重复:叔叔只是睡着了,叔叔没有死。

 

  一路上,大家都没怎么说话,都在想嘉瑞刚才说的话,看来孩子真的是像一个海绵,他会吸收我们平时的所有言行。尽管嘉瑞没有再主动去问有关这类话题,我也没有继续深入扩展这类话题,但是我还是忙不迭地请教万能的网络,万一以后嘉瑞再主动询问我类似的话题,我该怎么回答他,才合适呢?如果我也表现出对这个话题的忧虑和不安,那这种情绪是否会传导给孩子呢?

 

网络上的教育学家们,给了我如下的解释:

面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当留意一个原则,那就是父母不要主动向孩子解释这个问题。假如他问到了,一定要正面回答。回答时要简单明了,避免含糊不清和欺骗的回答,比如“他走了”,“他睡着了”等等。当孩子没有正面问到的时候,尽量不要讨论这个题目,由于孩子的成熟度有异,教育者假如在孩子身心尚未预备好的状况下提到这个问题,反而会使孩子受到不必要的惊吓。会引起谈论此类话题的较多机会是家中有宠物死亡,或在看电视的时候。 
 
父母在回答问题前需要留意两点:

第一,不要由于你自己内心的恐惧和避讳,而不谈论这个题目。

第二,当孩子来提这个问题时要认真倾听,从而判定孩子究竟想知道什么。只要满足了孩子想知道的那一点就可以结束谈话。判定时可用反问的办法,如“你说呢?”“你以为人死了去哪里呢?”“你以为天堂什么样呢?”这么做,有80%孩子就会很满足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孩子时常提到的,就是问:“妈妈(爸爸或其他亲人),你会死吗?”由于孩子对时间的概念还不成形,假如家长直接答说“会”,将使孩子误以为近期就会发生。所以在回答该问题时务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会死”。通过多次夸大“很老”这个字眼,使孩子觉得时间还很长,不会由于他的亲人受到死亡威胁而不安。我们成人常常会忽略孩子的视角,但对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一个初中生就已经“很老”了。 
 
这是每一个年龄段对于“死亡”概念的理解: 

(1)2~7岁

    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通常不相信人会死,他们往往认为任何东西都会永远存在,即使看不见了,也会认定它“藏”在某个地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也怕死,也会思考死亡,但是,他们所理解的死亡就是亲人的暂时离开。他实际上不是怕死,而是怕分离,怕孤单。

   但是专家认为,最好不要在孩子已经问到“死亡”这个词时我们才被动地给予解释,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以比较温婉的方式让孩子逐渐明白:死亡并不可怕,它和“出生”一样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比如家里鱼缸里如果有鱼死掉的话,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死亡”就是不能再呼吸不能再运动,让孩子了解“死亡”的外在表现形态,孩子看多了也就见惯不怪了。

 

(2)8~12岁

   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抽象思维产生了,语言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渠道扩展很多,也可从多种媒体获得丰富的信息,对父母的依靠性减少,已知死亡是永久的离别,对在自己身上也会发生的客观事实是认同的态度。看电视听故事可能经常会接触到“死亡”、“逝世”、“牺牲”之类的字眼,家长就可以根据当时的故事情节,告诉孩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是一种倒计时,所以要好好珍惜。

   不过这一阶段的孩子容易恐惧死亡,由于恐惧,他们会避开死亡的话题,不去谈与死亡有关的事。因此家长也不宜和孩子谈太多,并且应该尽量使用科学语言。

   12岁以后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灵发生蜕变,感情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开始对死亡有切身体验。这时候,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分享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和孩子有所交流。可按状况给孩子提供一些有关书籍。孩子需要冒险的时候,你就教给在各类各样的状况下他应当怎么应付,教给他怎么战胜困难。

 

    但愿下次再和嘉瑞碰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能够很顺利地解答他心中的疑惑,也许,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在经历着蜕变吧,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