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

(2009-04-05 19:42:30)
标签:

杂谈

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

 

什么是原型批评及来龙去脉

     所谓原型批评简而言之就是从神话着手从宏观上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内在类似性,即其程式、结构模式和原则,并从整体上探寻文学类型的共性和演变规律。因此,原型批评也称神话批评。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星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一般认为,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有两个思想来源,一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一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荣格和弗莱分别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和《作为原型的象征》中界定了原型。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他说,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或原型意象;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理活动。他把这种人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弗莱称原型为一种典型或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每个诗人都采用自己以为是创新或独特的意象。原型可以是意象、细节描写(如四季的循环交替、人的生老病死等)、情节(如善恶斗争)和人物4大类型。人物又可分为善恶两类,善者还可细分为灵魂拯救者和肉体拯救者,前者如上帝、耶稣、神职人员,后者是救人于危难之际的英雄好汉、智者、谋士,例如所罗门、罗宾汉、孙悟空、梁山泊108将、神化的诸葛亮等。

二 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
    原型有强劲的继承性、传播性和无限生成转换性。如同词语、音符和几何图形,原型在不断的组合排列中产生无穷的既似曾相识又陌生的语句、文章、音乐、图案和绘画。《灰姑娘》是个很好的例子。源于民间故事、神话的这个童话故事可考的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埃及,如今流传在世界各地的《灰姑娘》竟多达700多个版本。原型可以在神性世界、人类世界、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和矿物世界间自由转换。任何地方都会存在灰姑娘这一形象,无论人还是物,当处在一个不尽人意的环境或者地方,都想尽快摆脱恶劣环境的枷锁,拥有嫦娥般的面庞,宫廷般华丽的陈设,皇上皇后及常人美满幸福的生活。正如东方和古希腊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我们反复看到人变动物、动物变人、植物变成人、人变成植物、石头变成人和人变成石头。由此可以分析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存在灰姑娘这一形象的自由转换。下面我们就原型批评这一文艺理论对“灰姑娘”展开分析。

关于《灰姑娘》的故事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伴随着我们度过每一个日日夜夜,尤其是在童年时期,感染着每一个幼稚纯洁的心灵,有种天天做梦的感觉。在《格林童话》中可以看到,在法国《佩罗童话》中也能够看到,是一个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的童话,在世界广为流传,每一个少女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能作为一个灰姑娘,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从此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拥有跟别人一样美好的生活,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梦想。据统计,仅欧洲就有不少于五百个文本,是公认的世界性童话,然而这么多版本我也没有全部都读过,对于不同文本在情节和内容上的区别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就不在此过多赘述了,核心的故事梗概大体上都是:美丽、善良、聪明的“灰姑娘”自幼失去母亲,受尽继母和两个姐姐的虐待和歧视,但最终以她的智慧、善良、美丽赢得了王子的爱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作为人类文学的一种“原型”集中反映这样一种理想和信念,无论一个人的生活及其命运如何悲惨,最终都会跟那些幸福、拥有一切的人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过上幸福、甜蜜、美满的生活,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一切智慧、美丽、善良的东西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最终总会获得成功与幸福。无论后世文学对这一“原型”进行怎样的置换与变形,夹杂怎样的时代因素,产生多少“灰姑娘”模式的变体,总是遵循“美德有报”和“少女高攀”两个核心的童话因素。 灰姑娘作为一个神话原形、一种文学模式 , 它的涵意并不是单一的 , 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映照下 , 呈现出不同的蕴义。

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是“文学原型”。弗莱认为,有些常见的自然景象,如大海、森林等,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能被认为是“巧合“,相反,这种反复显示了自然界中的某种联系,而文学则模仿这种联系。因此,在文学中,一个关于大海的故事就可能有一个潜在的原型模式。弗莱通过转化、运用原型理论,把一部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的提示去发掘出作品的真正含义。弗莱认为原型不仅可以包容而且可以贯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的发展过程;一些表面上没有联系的文本组成部分和描写细节构成了一个或多个原型模式,而这些模式又可以反映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内容。

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而且揭示 出连接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原型模式,最终“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 

   如果说古老的“灰姑娘”童话“原型”反映的是人类祖先的内心冲突和集体幻想的话,那么,简·奥斯丁几乎存在于每一部作品中的“灰姑娘”童话结构,则是对这一古老“原型”的继承与发展,以“现代童话”的形式表达现代人的内心矛盾和爱情幻想,把这一“灰姑娘”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就作品的表层意义来看 , 女主人公(包括第二女主人公)除爱玛外 , 都出身不高 , 财产微薄 , 或是遭受轻视、冷落 , 她们在寻求爱情的旅途中经受着种种挫折和磨难,最终 “ 美德有报 ” ,与集智慧、品格、财富、地位于一身的 “ 白马王子 ” 相恋,获得美满婚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即使出身较好的爱玛 , 还是嫁给了一个比她更富有、地位更高的爵爷 —— 奈特利。第二女主人公简·费尔法克斯(一个即将沦为家庭教师的下层女孩)嫁给了大笔财产的继承人弗兰克·丘吉尔。《理智与情感》中的埃利诺嫁给了已故富翁弗纳斯的长子爱德华———虽然后来他被剥夺了继承权,玛利安嫁给了布兰登上校。《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简·班纳特姐妹分别嫁给了财势两旺的达西先生和彬格莱先生。《诺桑觉修道院》中的凯瑟琳·莫兰嫁给了富有的贵族泰尼先生。《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芬妮·普莱思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庄园少爷爱德蒙·伯特伦的新娘。《劝导》中的安·艾略特与衣锦还乡的温特沃斯上尉有情人终成眷属。  

灰姑娘”的传说作为一种神话原型 , 是不断被重复和超越的。因为“文艺是在不断地突破原型而又终归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的”。“原型的传承与突破 , 是文艺发展中相辅相成的规律性现象。一方面 , 原型的反复性昭示着人们对于某些永恒主题、某些终极问题的关注 ; 另一方面 , 人类的文艺又是在不断地试图超越原型模式 ; 以满足人的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 ” 同样奥斯丁的作品也不是对 “ 灰姑娘 ” 原型的简单模仿和承传 , 而是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 比之童话中粗笔勾勒的辛德瑞拉 , 奥斯丁的女主人公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色彩。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角度分析灰姑娘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文学创作原动力的产生,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来自人类早期的一些共同经验,“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 , “ 集体无意识 ” 学说是荣氏对弗氏无意识理论的发展。 虽然荣格也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却不同意弗氏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的冲动的观点 , 而是把弗氏的无意识概念加以拓展,将它分为 “ 个人无意识 ”( 情结 ) 和 “ 集体无意识 ”( 原型 ) 。所谓“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他们的存在的自于遗传。”正式通过解释和揭示原型与神话以及神话和艺术的关系,荣格把他的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里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他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向”,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然后在不同的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弗洛伊德从 “ 个人无意识 ” 的角度去解释文艺现象,而荣格则用 “ 集体无意识 ” 理论去解释。荣格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受作者自觉意识控制,而常常受到一种积淀在作者无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的影响,这种心理经验就是“集体无意识”。虽然读者不能直接在文艺作品中发现集体无意识,但却能通过神话或图腾或梦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发现它的存在和意义。因此,批评家可以通过分析在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或象征,重新建构出这种原始意象,进而发现人类精神真相,揭示艺术本质。  
     在荣格看来,每一个艺术家都试图成为探索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在这种意义上说,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恰恰是集体无意识的造化。当一个作家的生活体验恰好与人类“无能为力”、“生存匮乏”的“集体无意识”相契合,他便成为“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而“无能为力和软弱是人类永恒的经验和永恒的问题” ,由于人类在自然和社会面前中会感到自身力量的匮乏,借幻想来克服匮乏 , 满足幻想的本能就成为了一种 “ 集体无意识 ” ,很明显,奥斯丁的生活体验恰好与人类的生存匮乏和无力感的 “ 集体无意识 ” 相契合,并通过长期作用在其意识深处产生了心理沉淀,进一步形成了其 “ 对创伤性经验的抚慰和对匮乏的克服 ” 这一心理原型。这一心理原型构成了奥斯丁爱情幻想的基础,左右着她的题材和结构,成为“灰姑娘”模式的心理原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