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
(2009-04-05 19:42:30)
标签:
杂谈 |
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
一 什么是原型批评及来龙去脉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星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一般认为,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有两个思想来源,一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一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荣格和弗莱分别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和《作为原型的象征》中界定了原型。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他说,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或原型意象;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理活动。他把这种人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弗莱称原型为一种典型或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每个诗人都采用自己以为是创新或独特的意象。原型可以是意象、细节描写(如四季的循环交替、人的生老病死等)、情节(如善恶斗争)和人物4大类型。人物又可分为善恶两类,善者还可细分为灵魂拯救者和肉体拯救者,前者如上帝、耶稣、神职人员,后者是救人于危难之际的英雄好汉、智者、谋士,例如所罗门、罗宾汉、孙悟空、梁山泊108将、神化的诸葛亮等。
二 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
关于《灰姑娘》的故事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伴随着我们度过每一个日日夜夜,尤其是在童年时期,感染着每一个幼稚纯洁的心灵,有种天天做梦的感觉。在《格林童话》中可以看到,在法国《佩罗童话》中也能够看到,是一个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的童话,在世界广为流传,每一个少女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能作为一个灰姑娘,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从此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拥有跟别人一样美好的生活,满足自己的欲望,实现自己的梦想。据统计,仅欧洲就有不少于五百个文本,是公认的世界性童话,然而这么多版本我也没有全部都读过,对于不同文本在情节和内容上的区别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就不在此过多赘述了,核心的故事梗概大体上都是:美丽、善良、聪明的“灰姑娘”自幼失去母亲,受尽继母和两个姐姐的虐待和歧视,但最终以她的智慧、善良、美丽赢得了王子的爱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作为人类文学的一种“原型”集中反映这样一种理想和信念,无论一个人的生活及其命运如何悲惨,最终都会跟那些幸福、拥有一切的人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过上幸福、甜蜜、美满的生活,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一切智慧、美丽、善良的东西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最终总会获得成功与幸福。无论后世文学对这一“原型”进行怎样的置换与变形,夹杂怎样的时代因素,产生多少“灰姑娘”模式的变体,总是遵循“美德有报”和“少女高攀”两个核心的童话因素。 灰姑娘作为一个神话原形、一种文学模式 , 它的涵意并不是单一的 , 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映照下 , 呈现出不同的蕴义。
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是“文学原型”。弗莱认为,有些常见的自然景象,如大海、森林等,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能被认为是“巧合“,相反,这种反复显示了自然界中的某种联系,而文学则模仿这种联系。因此,在文学中,一个关于大海的故事就可能有一个潜在的原型模式。弗莱通过转化、运用原型理论,把一部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的零乱的提示去发掘出作品的真正含义。弗莱认为原型不仅可以包容而且可以贯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的发展过程;一些表面上没有联系的文本组成部分和描写细节构成了一个或多个原型模式,而这些模式又可以反映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内容。
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而且揭示
灰姑娘”的传说作为一种神话原型 ,
是不断被重复和超越的。因为“文艺是在不断地突破原型而又终归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的”。“原型的传承与突破 ,
是文艺发展中相辅相成的规律性现象。一方面 , 原型的反复性昭示着人们对于某些永恒主题、某些终极问题的关注 ; 另一方面 ,
人类的文艺又是在不断地试图超越原型模式 ; 以满足人的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 ” 同样奥斯丁的作品也不是对 “ 灰姑娘 ”
原型的简单模仿和承传 , 而是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 比之童话中粗笔勾勒的辛德瑞拉 ,
奥斯丁的女主人公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色彩。
三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角度分析灰姑娘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文学创作原动力的产生,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来自人类早期的一些共同经验,“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
, “ 集体无意识 ” 学说是荣氏对弗氏无意识理论的发展。
虽然荣格也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却不同意弗氏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的冲动的观点 , 而是把弗氏的无意识概念加以拓展,将它分为 “
个人无意识 ”( 情结 ) 和 “ 集体无意识 ”( 原型 )
。所谓“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他们的存在的自于遗传。”正式通过解释和揭示原型与神话以及神话和艺术的关系,荣格把他的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里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他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向”,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然后在不同的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弗洛伊德从
“ 个人无意识 ” 的角度去解释文艺现象,而荣格则用 “ 集体无意识 ”
理论去解释。荣格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受作者自觉意识控制,而常常受到一种积淀在作者无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的影响,这种心理经验就是“集体无意识”。虽然读者不能直接在文艺作品中发现集体无意识,但却能通过神话或图腾或梦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发现它的存在和意义。因此,批评家可以通过分析在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或象征,重新建构出这种原始意象,进而发现人类精神真相,揭示艺术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