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篇小劳埃德•比格尔写的《乐匠》,这篇很高格,作者有种把人类政治问题放进科幻题材进行充分探讨的能力——未来社会已成为一个信息被商人和工会联合把控的社会,纯音乐消失,所有艺术只剩电视上不断播放的鼓动众人消费的广告;艺术家被体制约束,只能靠为商人创作肤浅广告谋生,脱离体制就会饿死。
有个叫巴贺的广告创作人不愿写商人要的肤浅广告,他想写些像样的,他是最有名的广告创作人,但他赚钱最少。在几乎无法维系的生活中他意外发现自己有种现场演奏无词音乐能够掌控众人情绪的能力!在聆听这些即兴的、以前从未听过的音乐而非广告中,人们发现自己失去了什么,并由此展开反抗。当享有艺术的自由再次回到人类世界,这位半生被监禁的巴贺,已被新一代大众遗忘。
仿佛一个寓言。
我以前和大叔讨论过这个话题,如何不受信息压迫地活着?这种活法有没有可能?因为现代社会的确是只要控制了信息几乎就能控制民众的选择甚至其全部生命轨迹。我们很少问自己,脑子里那些奇怪的想法是从哪儿来的?是谁告诉我们要如此生活?
这篇小说和前夜看过的纪录片《寻找小糖人》也有某种诡异契合,那几乎是个现实版《乐匠》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写歌的美国墨西哥裔歌手罗德里格兹很有才华,但两张专辑在美国都默默无闻,他本人被签约公司解雇以干重体力劳动为生,但他的音乐却在南美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反种族隔离运动最核心的精神力量。曾经有千万人被他的音乐激励,觉得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还有出路,还可以创作,还可以歌唱……他本人并未因此获得巨大财富,他在美国就是个工地老头。
所以,什么是艺术家,什么样的艺术家是优秀的,从来有标准。而人类有尊严的生活也有标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答案,怎么选都无所谓,都是可以理解,值得同情的。
作为智能生物,糊里糊涂地过活并不值得称颂。
收《乐匠》的书叫《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选》。
这本,真的很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