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稿—— 青春期教育不该用厘米取代心灵
(2011-01-24 22:01:33)
标签:
青春期教育盐道街中学50厘米感官心理距离成都商报杂谈 |
分类: 尝试 |
青春期教育不该用厘米取代心灵
萃萃
来自《成都商报》的消息(1月24日),国家教育部近日出台《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成都不少中小学校设有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盐道街中学为初高中的学生异性交往设定了“文明交往距离”:异性同学的交往距离一般为0.8米~1米,低于50厘米算亲密交往。对异性之间在公共场所交往距离低于50厘米的,老师会对学生提出批评,情节严重的还要处分。
此规定经媒体一报道,立刻把众读者雷了个外焦里嫩。不知道此规定究竟如何执行?难道盐道街中学的校长、老师都随身携带米尺,以衡量男同学和女同学彼此站位是否准确,有没有违反“文明交往距离”?况且,教室应该算公共场合吧,大家排排座,同桌间的距离肯定是违反“文明”了,为杜绝此等违纪现象,大概盐道街中学是不存在男生、女生同桌现象的,以免彼此“借半块橡皮”。
之所以有细腻到厘米的“文明交往距离”产生,无非是为避免青春期少男少女过从甚密,让他们互相保持适度而轻松的心理距离。但这样的心理距离肯定不能用现实距离来比对,用“低于50厘米算亲密交往”取代应有的青春期教育,对学校来说有图省事的嫌疑。对此,有位网友如是说:“有没有人真的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发育呀?科学的引导,加强异性同学间交流,弱化异性同学间的神秘感才能让一个小孩子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现在各种信息量这么大,你只顾你学校出了个校规,表了个姿态,不顾孩子的正常发育规律,不去正视性教育,早晚造就出满脑袋肮脏思想的流氓。”
网友的表达虽然激愤了点儿,却不无道理。对于处于生理发育期的男生、女生来说,你就是规定他们相隔一万米,仍然无法抵御彼此自然产生的吸引力。作为校方和家长,担心他们过早地彼此爱慕或只因想图个新鲜而去尝试身体上的亲密,所以总希望他们能互相视而不见。我曾在电影院听到后排一对母子的对话,母亲说:“你应该多跟男孩玩儿!”儿子答:“你不知道他们有多恶心!”这对话显现出少年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如此不同,对儿子来说,妈妈期待他用男生情谊来取代与女孩相交往的意向是令人恶心的。
性,说到底,是来自感官的快乐。不是说感官的快乐不好,而是它到底指向怎样的方向,是爱还是发泄?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这太难区分了。从童年到青年这段时期,正处于人类感官最为敏感的阶段,在官能正在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能用美来满足,就只好用感官的短暂快感来满足,可能是性,也可能是毒品。因为身体的快乐很明显,很迅速,一旦习惯、上瘾,感官的快乐会无法上升为心灵的状态,人也会变成器官的奴隶。
对孩子来说,他们在某个年龄段上特别需要身体感官的引导。这个引导,可能是带孩子去爬山,感受风刮过树杈的力量,听流水淙淙,嗅闻炊烟,分辨狗吠的远近;或者去海边看日出、夕阳,区别色彩的变化……当整个心灵被丰富的声音、华美的色彩填满,他(她)就不会再停滞于官能的低等满足上。
我们该拿上天赐予的敏感干些什么?解答这类的疑问,才是教育者要努力的方向,而不是用尺子划出少男少女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