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稿——法律能让药家鑫承担责任,却不能治根

(2010-12-06 20:22:47)
标签:

中国

《新京报》

药家鑫

家庭

性格

反思

相关报道

责任

悲剧

人性

力量

杂谈

分类: 尝试

法律能让药家鑫承担责任,却不能治根

萃萃

 

关于西安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后杀害伤者事件,《新京报》进行了后续报道。记者采访了药家鑫的朋友、同学和曾任家教的家庭,让读者对这位大三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略有了解。通过报道,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冷血冷面的杀手形象,而是个性格柔弱的爱弹钢琴的艺术系男生。

21岁的独生子,为什么忽然变成杀人犯?这是相关报道试图解答的疑问,也是所有人都应试着解答的疑问。因为,法律虽然能严惩杀人者,却无法根除滋生杀人者的环境,只有在探寻原因的过程中,发现那些被愤怒、被惊诧、被仇恨遮盖的真相,才能真正告慰逝者及其家属,杀人者药家鑫也才能得到救赎。

“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和家人。”药家鑫向警方承认自己杀人时说。这“害怕”竟产生了惊人的后果,只在瞬间,有着细长双手的青年让被撞伤者永远都不能说话了。我忍不住揣测,这个“害怕”到底是有多怕?是怕家人被无休止的纠缠,还是怕自己被父母苛责?

根据相关报道,药家鑫跟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好,父亲对他很严厉,希望他能出类拔萃。他曾因父亲的一句话“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用不断呕吐的方法急速减肥;他甚至幻想将来有一大笔钱,拿这笔钱去整容。事实上,他是个面容斯文的男生,至少从照片上看,斯文、干净,离需要整容的地步甚远。我们也因此能感觉到,尽管药家鑫是家里的独子,衣食无缺,但父母对他而言并不总意味着温暖:不许在家打游戏,不喜欢他对感情的看法,这些倒还罢了,有些苛责在外人看来都显得冷酷,毕竟,全世界都可以嫌弃某个孩子的样貌不讨喜,唯独父母不可以。

或许,这些常被忽略的生活细节是造成药家鑫双面性格的原因,他虽然看起来乖,骨子里却倔,虽胆小,也会忽然变得强硬。他的反叛可能悄无声息:“我想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也可能让家人也屈服,他开的那辆雪佛兰是家里的第一辆车。

我之所以花笔墨写这些,是想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探讨,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个怎样的未来?有位叫“新角度”的网友说:“我教育孩子的一贯原则就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其实有很多人都劝过我,时代变了,不要太死板,孩子自私一点才能不吃亏。殊不知孩子是个放大镜,你无视他的小错他将来就可能铸成大错。”

我非常欣赏这位网友对自家孩子的珍爱。很多时候,我们能和孩子大谈考试成绩、作业本上的习题、钢琴上的练习曲、耳机上的英语听力,却并不急于和他们聊聊人生中最应了解的人性,那些大爱、同情、悲悯、生命、担当、两性、责任、尊重……这些,既是态度,又是方法,是孩子们能够面对任何意外、任何考验的强大内力。

或许,在很多成年人眼里,这些字眼儿太虚幻了,什么都敌不过货真价实的好成绩:先出类拔萃,打败同学,再功成名就,打败同龄人。如果放在出事之前,药家鑫的父母定能同意以上看法,他们的儿子还是让人骄傲的,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还准备读研。但现在他们一定非常后悔,能弹奏悠扬钢琴曲的儿子,正身陷牢狱。

我并没有将药家鑫的悲剧单纯归结于谁的意思,在整个事件中,是有两个被害者的:一个是死去的女服务员张妙,一个是用弹钢琴的手拿刀的药家鑫,后者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在两个被害者身后,是两个悲剧家庭:一个痛失爱妻和母亲,一个眼睁睁瞧着养育了21年的亲骨肉将被法律制裁。

如果两个家庭的悲剧还只能让同胞们沉陷于杀来杀去、死来死去、报复来报复去的狂躁情绪,仍然不能理性地、慈悲地思考中国孩子身处的环境以及每个家庭、每个教育者面临的责任,我只能说,那才是天大的悲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