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新衣裳耽误了不少时间,这稿写得很紧张。)
哥写的不是真事儿,是想象力
调兵山
昨日,《成都商报》刊登了一则新闻,说小学生写“撒谎作文”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成都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一个班40多个孩子有30多个写的是自己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同学承认自己是瞎编。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新调查发现,受访对象中有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写过“撒谎作文”。
由此新闻,笔者想起数日前足球记者李承鹏写的一篇博客:《质疑小学语文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
》。课文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在紧急关头将自己的降落伞包让给同机小女孩的经过。据李承鹏分析,此事有诸多疑点:第一,飞机遇到寒流,机身蒙上厚厚的冰甲,此种情况下机械师还能打开本该被冻住的舱门,把行李往下扔,且在气压和气温都强烈改变之际,既没有物体飞出舱外,也没有人被冻僵;第二,跳伞纯属技术活儿,小女孩有了降落伞也不可能会用,为什么要给她伞包而不是抱着她准备跳伞;第三,中央核心领导乘坐的飞机上竟少了一个伞包,安全保卫工作做得相当不靠谱……
从李承鹏的质疑来看,刊登在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上的课文很有可能并不真实,至少不是百分之百真实。若作为学习范例的教材都能胡编一气,又如何要求学生不写“撒谎作文”呢?更不用说,某些老掉牙的作文题目让人一看就肚子疼,加上缺乏灵活性的评分标准,就算请全中国最具才华的作家来写,也未必能行——《难忘的一件事》:偷瞄班上的漂亮女生令人很难忘,照实写十有八九会被请家长;《再见了,老师》:希望以后再也不见,按此思路写基本上得零蛋;《我拥有一个小秘密》:秘密说出来还算秘密吗?难道出作文题目的老师有变态偷窥欲?
学校带给学生的本应是人格的熏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智慧的养成、对真理的追求,而今却沦为敦促学生考高分、上大学、找工作、赚大钱的职业技术训练场。教育目的的过分庸俗化、功利化显然会对社会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正如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一所说:“作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把诚实、诚信作为社会教育的起点,而把作文变成一个技巧和工具。”
笔者很怀疑,一个从小就学习说谎和造假的孩子长大后内心能存有多少社会责任感,即便他们每一个都是职业达人、赚钱高手,依旧不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相反,由于人文素养和关怀心的缺乏,职业达人们可能认为往牛奶里掺点儿三聚氰胺很正常,把食用油换成地沟油很有效,在关系民生的统计数据里做点手脚很随便……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问题,其产生的后果也必然荒诞和惊悚。
小学生爱写“撒谎作文”只是应试教育造成的诸多恶果中的一个,在教育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同学们还是把作文课当成“小说启蒙课”上比较健康。反正是要写假话,不如索性写成小说,至少可以大幅提升孩子们的想象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