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雪山潜伏之——青松村故事(1)关于村民,请提问

标签:
房架过梁木料木柱李开福青松村旅游 |
分类: 行走 |
第八章:青松村故事
(阅读提示)
青松村,玉龙雪山深处最难到达的村庄。一百多年前,来丽江避难的苗民们千挑万选了他们的秘密花园。
“路不好走哦。”朋友们提醒。
果然,在快到牦牛坪一处毫不起眼的路口,开车送我进村的王海明刚提醒一声“坐好”,四轮驱动的小皮卡就剧烈跳动起来。随着红土路不断转曲、下滑,草场、森林不断后退,隐没在峡谷之中的小村庄猛然出现在路侧的山坡脚。村头,一条巨大的滑石带从山巅延伸到山脚——那是我在甲子联合5村居住期间屡次眺望的方向。现在,大山的伤痕在一口气呼出能到达的近前。
村庄深处传来斧头敲击木料的声响,一声一声。
李开福家正在盖新房,村里的男人、女人都去帮忙。
由冰川雪水化作的黑水河与白水河在村中一处山丘后汇合,变作赫赫有名的黑白水。杨成功家,在河岸边的山坡头。
青松村人已无法回忆出祖先在四川、贵州时曾拥有的天与地,但他们现在的日子,过得热烈、真实。
一大早,李开财去哥哥家帮忙
四柱三梁,被顺利组装
2010年第一个星期四。
清晨六点半,青村2村所在的青杆坪漆黑一片,绝大部分村民还在睡梦之中,住在山谷下片的李开财夫妇已经起床了。媳妇熊秀兰在沼气饭煲上烧水蒸粑粑,李开财在另一口木柴大灶上煮苞谷面,准备喂牲口。吃过早饭,喂过三口猪和两头牛,银盘梁方向的天空发出微光,李开财把关在圈里的16只山羊放出来,赶去村东的山上吃草。
从银盘梁回来,天已大亮。李开财叫上媳妇,一起去离自家不太远的哥哥李开福家。今天是哥哥家组装新房架的日子,李开财要帮忙干重活,熊秀兰和同村的姐妹们负责做饭。
每到岁末年初,种过豌豆和麦子,青松村需要盖房的人家立即忙碌起来。冬季的山谷温暖、干燥,很适合做木工,在农闲季节请木匠请帮工相对容易些。不过,新一年青松2村盖房的人家特别多,一个月不到,已有4户人家竖起了房架,3户人家正在筹备中,以至本村的木匠活儿多得忙不赢。李开福家从山谷底沙坝边的青松1村请来5位木工师傅:做木柱,刨房梁,忙活了一个多星期:梁、柱、椽、枋、风护板、滴水板备得差不多了,只等亲戚、朋友们一同帮忙,把房柱、房梁组装妥当,一举竖起。余下铺楼板、做门窗的细活儿倒是不急,等到舂外墙、盖瓦时,再请亲友们帮一次忙。
早在2009年下半年,李开财开始帮哥哥准备盖房的木料。从村子往陡峭的干草梁上走3公里,有一片松林,附近十几户人家自建房的木料基本取自那里。村委会有规定,自家建房所需木料可以去山上找,但绝不能砍料子卖钱;砍树的时间最好在夏季,11月以后的秋冬季节是森林防火期;砍倒了哪里的大树,要把那片区域的小树枝桠修理一下,以便它们长得更快、更直。
青松村的雨季通常跨越7、8、9三个月。从9月初开始,李开财每天磨利斧头,带着大哥的儿子李文武上山砍木料。俩人几乎走遍了干草梁,挑来挑去,选出些树干直、树节少、外皮花纹不扭曲的松木。40天下来,他们放倒了两百多棵树,这些树并不集中在一个区域,而是这里一棵那里一棵。用李开财的话说:“不能拢在一个地方砍,那样树就不会再长了。松松地砍,大树周围的小树很快会窜起来。”
砍倒的木料不着急运回,先修掉枝桠,堆放在一起,用雨布遮住。又过了二十多天,等木头里的水分变少,重量变轻,叔侄两个把它们顺着陡坡“梭”下山,再一根一根绑在胶轮车上,足运了3天才运完。成堆的木头在李开福家院坝里晾了几个月,直到木工师傅被请来,才开始剥树皮,做料子。
上午九点多,来帮忙的村民陆续来到李开福家。老李的儿子李文武一早去丽江采办菜蔬、酒水了,家里只剩李开福和他6岁的外孙女。李开福的老伴儿早些年去世了,留下一子一女,女儿出嫁后去外地打工,儿子和父亲同住。也是因为老屋太旧,父子俩想要盖一栋两层三开间的新房,楼下关牲口,楼上住人。
对于青松村人来说,起房盖屋是件大事,单靠自家力量往往难以完成。通常是亲戚、邻居们互帮互助,出工出力,主人家管三顿饭就成。盖房进程中,组装房屋框架、将框架竖起、舂泥墙、盖瓦,都需要额外的帮手,尤其是前两项,至少需要壮劳力三四十人。
第一天组装房架,除了几个木工师傅,来帮忙的壮年男子有四十几个,加上负责做饭的八个女人,李开福家屋前屋后聚满了人。尾随主人而来的小狗,花、黄、黑、白,在院子里窜来窜去。
为了让亲戚们吃好饭,主人家特意杀了两头猪。李开福拿出满满几篓自家地里种的洋芋、洋丝瓜(佛手瓜)、红心南瓜、白菜,加上还冒着热气的猪肝、猪肠、五花肉,外加两个肥猪头,请来帮忙的女人们煮成菜肴。
上午十点,开第一餐:米饭、炒肉、白菜汤,五张桌子同时摆开,算是请来帮忙的亲友们吃早饭。
吃过早饭,男人们开始把木柱、过梁一根根聚拢在新砌的地基上。玉龙雪山深处的黑水、甲子、雪花、青松等几个村庄都用松柏木盖屋,木楼的大体结构相同,通常是3开间,由14根立柱承重,立柱多高,屋多高。有时,为了显得木楼高大,主人家会修起高大的台基,再把立柱竖在台基之上。李开福家的新台基大约50厘米。男人们把14根立柱分成4份,开始组装框架。框架一共4片,外墙2片,内墙2片。外墙由4根木柱和3根过梁组成,越往上,梁越短;内墙在屋内,为获取更大的空间,只用3根木柱,过梁数和外墙相等。过梁除了用来连接木枋,上面还要立几根短挂枋,以便支撑起屋顶。四十几个男人自动分成几组,抬柱子,抱过梁,有人站在榫卯衔接处,抡起巨大的木槌,把梁、柱敲在一起。很快,两片屋架组装完毕。
下午一点多,大家围坐在方桌边,抽烟,喝茶,等待午饭。女人们立刻过来摆碗摆筷:辣椒酸菜炖猪血、洋芋炒肉丝、蒸南瓜、洋丝瓜骨头汤,中饭比早饭丰盛不少。哪张桌上的菜碗空了一点,女人们立刻用大勺舀起一勺,把菜碗填出一个高尖。直到男人们起身离开,中间的几只大碗还是满满的。等男人们都吃饱了,姐妹们捡过桌子,洗过碗筷,才围坐下来,慢慢吃中饭,边吃边讲些妯娌间、姐妹间的笑话。
下午四点,另外两片房架也组装齐整,斜斜靠在地上。
作为临时厨房的小木棚里,熊秀兰的表嫂杨圣菊把两个猪头放在火上烧得焦黑,再洗刮干净,劈成八片,放在大锅里煮。煮熟后,用刀割成小块,撒些盐巴,换到小锅里炖。炖好的猪头肉被捞起装进大盆,炖肉的汤汁用来煮白菜。
晚饭不仅有煮得酥烂的猪头肉,还有酒和饮料。忙活了一天的村民们开了啤酒,痛饮一番。
天快黑时,去丽江采办待客酒菜的李文武回来了。为了买些价格便宜的鲜鱼,他一直等到下午4点。办齐了货品,先搭车到甲子联合2村,再顺着河谷走回家。
第二天,是竖房的大日子,会有更多亲戚来帮忙。按照苗族习惯,这一天的待客饭,一定要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