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请多爱自己一点
(2009-01-27 01:03: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春城 |
在福州盘桓了一个月,终在牛年来临之际,再下西南。
在福州的日子,如在家一般自在。
到昆明,反而有旅行的味道。尽管精致的木头小床、厚厚蓬蓬的羽绒睡袋、漂亮的红沙发、摆满绣花鞋的玻璃柜,都在那个城市等我。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同一航班上有太多疑似头插“卷标”的人:身着冲锋衣的男生、背着超大背包的大姐、满心兴奋的女孩……每个“卷标”上都写着:游客。而就在并不遥远的某个时间,我,和他们一样,头上插着“卷标”,手里握着飞往云南的机票。
昨天,我不是还在福州,“旅行”。
那么,咱们为什么要旅行?为什么要一次次离开家,到千里之外?
千里之外到底有些什么?
千里之外,有,一个,自己?
我不知,这样的答案可不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还活着,而MT,那个在众人眼里热心公益,热爱户外的MT,却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上午,从楼上一跃而下,死在了四岁女儿的哭声里。
阿黄哥哥,眼圈红红地“控诉”:他怎么可以这样!他有女儿呀!他有老婆呀!
众多MT生前的朋友,倍感震惊:“没有任何征兆啊?他很喜欢骑车、登山的。”“这次城市定向的胸牌、图标都是他设计的。”“人,很高,很帅,长头发,很有才华。”
也有质疑:不管他是不是有病,他都是个没有责任感的人。
也有推测:他要的,不是现在的生活。
我,也,很,震惊。
震惊之后,是内心深深深深地撼动。
我们并不相熟,可是,为什么,我这么心痛,心痛你?我想知道,为什么你要说,你再也熬不下去?
我希望能有个答案。
于是,我问别人,也问自己。
当我把这件事和一位男生讨论,一位在我看来,社会融入度和公众美誉度都颇高,对家人对事业也极有责任感的男生讨论,意图听听这个时代的主流人群,对抑郁症、对自杀的看法时?竟然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回答:
“你知道吗?象我们这样的人其实很自私,可又恰恰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那点自私,所以我们比任何人都努力,都负责,都为他人考虑,都融入社会。我需要不断地告诫自己:你是一个社会的人!”
啊,这是真的吗,这样一个男生,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不得伸展的,自我,一个需要用额外的努力,来,掩盖的,自我。
MT,你是这样的男生吗?我想问,你有多久只面对主流社会对你的要求,而不曾,不能面对自己?
刚刚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封信,那是一个居住台北的年轻人:
“未来是什么?我要做什么?答案是,我不知道。我毕业自台大,留学过美国,有硕士学位,现在有一份工作,看起来一切正常,但是,没有人知道我心中的恐惧。我每天准时上班,但是,在工作上没有任何成就感。我觉得,这个办公室里有我没我一点差别都没有。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觉得,这个社会有我没我也没两样。
……
小时候写作文《我的志愿》,我就不知道要写什么,现在,我已经三十岁了,不再有人问我的志愿是什么,我仍旧不知道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半夜惊醒,一身冷汗,黑夜里坐起来,只有茫然和恐惧。
你问我有没有压力?有啊,我感觉到别人都在尽力表现,拼命向前。人生显然就是适者生存的竞争跑道,我觉得很害怕。我还很年轻,前面的路看起来很长,所有的人都在快跑,你一个人慢慢走,感觉很寂寞,心也很慌,好像随时会被淘汰,丢弃。我也想变成众人的一份子,跟着大家的速度跑步,可是……”
MT,这个步入中年的,外人眼里的社会精英,是不是你?
还有另一个,二十五岁的香港人,他这样说:
“还不到十八岁的我,因为家庭环境不好,就辍学到一间小公司工作,数年之后,就是我妈妈过世的那年,我半工半读考上了一所学院,可惜最终因为实在太累而放弃了。二十三岁的时候,我结婚了,我是为爱而结婚的,渴望拥有自己的家庭,而且以为,只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扛起一个家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沉重,压得我透不过气,抬不起头,简直无法呼吸。为了生活,所有的理想都不得不放弃……”
这个年轻人,是不是你,MT?
你的妻子也说,你那么那么爱这个家,如果不是压力——我在想,有多少象你一样的年轻人,都在努力,努力成为社会、父母、妻子、孩子盼望、期待的好职员、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那么,我想问:你呢,你喜欢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想做什么?有没有人知晓?有没有人关心?有没有人认得一个真正的你?当夜深人静,父母妻儿都熟睡的时刻,被深深隐藏的小小的我有没有跳出来,质问:我,我自己,我自己去了哪里??
当然,这完全是我的揣测,我揣测,你忍受了什么,你经历了什么,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人实在撑不下去。
所以,我不认为,你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也许你已经负了太多的责任,唯一没有时间照顾的,是自己。
难道,我们没有权利正视自己,哪怕那是一个卑微的、自私的自己?
新的一年,请,多爱自己一点。
毕竟,最终要面对的还是自己,在夜深人静的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