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稿——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

(2008-10-27 22:44:48)
标签:

杂谈

分类: 尝试

昆明文化巷一带是我和女友经常出没的地方。我们在“萨尔瓦多”买抹茶冰淇淋,边吃边溜达着去建设电影院看晚场《画皮》,随后到锅子店点个酸萝卜鱼火锅,边吃边讨论陈坤和周迅裸替的激情戏——这是我最惬意的日子。

女友是个做小生意的,经常搞些个小玩意儿在自家店铺里卖。文化巷那些练摊儿的小孩儿视她为偶像,每次从摊儿前过,孩子们都姐姐长姐姐短地叫着,把很多零碎卖给她。女友说,这些个孩子从大学就开始学做生意,将来一准儿有出息。

最近,一些练摊的小孩儿不见了。据说是因为占道,影响市容,没交手续费,城管要取缔。

没了练摊的,女友又要到郊区甚至是外省进货,吃冰淇淋看电影的日子没了,我很抑郁。于是想:怎样的城市才是我们需要的城市?

据说,很多城市的兴起都和商业有关。丽江古城的四方街,曾是茶马古道上最繁荣的商品集散地:客商们要住店、吃饭、喂马、采办货品,于是围绕着这片街子,人们聚拢在一起,盖客栈,开饭馆,建民居,交换彼此所需,于是古城慢慢兴起。

文化巷当然比不上四方街,但在昆明也是个人群聚集之地:泡酒吧的帅哥老外、淘衣服的本土美女、找饭吃的外地游客总是出现在这里,也难怪在附近上大学的孩子们会看上这里:卖些个小零碎,即方便了爱淘新鲜货的人们,也能赚点儿碎银子,补贴下自己。

因为练摊儿的事儿,很多人给孩子们出主意:比如说,在学校里设置“练摊儿专区”,这主意基本上是在向唐中宗李显学习,在皇宫里开办集市——试问:谁会把东西卖给自己?那些个吃饭、逛街、泡吧的人流难道会拐到学校里去?

相比之下,文化巷就是适合练摊儿——既不是主干道,又人流聚集,只要小小一块地方,就能卖点儿小东西。人行道上即便不摆东西,也基本站着喝啤酒的人们或者摆满车子。

我一直期待,能生活在一个方便、温暖的城市,这个城市不只有整洁的街道、成行成列的绿化树、大玻璃的商铺、金字招牌的饭馆,也有挑着担子卖蔬菜、水果、蘑菇的农妇,在街边勤工俭学卖手工饰品的小孩儿,交换旧书老CD的中年人。

这样一来,我和女友也不用穿过大半个昆明城,只为挑把蔬菜,买几件小东西。

 

(哇哇哇——又开始在混网吧啦,家里已经停电两天了。

  明天去交罚款。出门日子多了点儿,欠费了。

  今天收到了第一份稿费:)俺居然过上了靠稿费生活的日子,真是奇迹。

 

  那个谁,俺女朋友是不是出来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