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2011-10-07 21:27:30)
标签:

杂谈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3.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板书: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下面肯定有声音发出,假装问:“怎么了”,学生会说:“老师你写错了”,师说:“哪里错了?”“我认为我是对的,42+38=?”“你还有第二个答案吗?”“那我的观点不是对的吗?”)

        学生会举例反驳我。

        抓住切机,转入课文:“由这个问,你还能想到第二个、第三个答案,真好,同学们,从他的思维中,你能发现什么吗?”

      生说:“他具有创造性思维”

 

三、问题讨论(一)

1、那么,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60页,小声地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第一、必须精通各种知识。

(为什么要汲取知识?不精通知识就会一事无成,知识是形成创意的素材。)

第二、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简洁概括)

第三、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我赞同这个观点)

2、作者为了证明这些观点,他是怎样来说服我们的呢?

举例子。举了什么例子?

——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3、这些例子和他的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点拨:精通各种知识体现在哪?

          探究新事物的意识体现在哪?<读语句>

          活用体现在哪?<组合、发明>

          持之以恒体现在哪?

    小结:看来例子和观点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这三个必须要素之间能不能调换位子?为什么?

    不能,这是一个由再到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除了举例论证,还有什么方法吗?

看第5小节,这是引用了别人的话,这属于道理论证。

小结:对于创造性思维具备的要素,作者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分别是我们先要精通知识,再活用知识,并且持之以恒。(板书)

 

四、问题讨论(二)

1、人群中那些人具有创新能力的潜能?

拥有创造力的人:              没有拥有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

 结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3、为什么大家的创新能力都不一样?

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创造力的人”在文中是指谁?他们创造东西是不是轻而易举的呢?

齐读“这种非凡的灵感。。。逐渐充实。”

      

4、这个属于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五、合作探究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论证拥有创造力的人,他留意了自己细小的想法而有所创造?(同桌合作讨论)

       牛顿、瓦特、爱迪生(电灯)、爱因斯坦(相对论)、鲁班等

 小结:所以我们平时要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是要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

 

六、明确中心

    课文经过了层层论述,从创造性思维要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到任何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到拥有创造力的人要具备的条件,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啊?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这个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呢?关键是什么?

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部分,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七、明确结构

    假如没有第469小节,文章的结构将会怎么样?

    正因为有了第469小节,文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文章结构严谨,紧扣中心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一个李白+ 一壶酒 =  诗百篇

… …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八、完善板书

    出示名言

    如果说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曾经是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思想武器的话,那么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就必将是21世纪世界最强大国家的思想武器。

    总结:能够说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看来是要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有了这些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大家看,我写的这个板书像什么呀?补上线条,愿同学们平时注重。。。再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去遨游知识的海洋。

七、布置作业

一片落叶,你也许会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惨命运,但是只要换个角度想,你便会发现它“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节操;一根蜡烛,不久便会“蜡炬成灰”但它却为人照亮了前面的路;一支粉笔,只需三笔二画,生命便会结束,但它却在同学们心中撒下了知识的种子。

 

板书设计:

给重点字注音。

                  汲取(        )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1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分析问题:探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3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

 

必需要素

区分根据

 

a. 渊博的知识

b.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 持之以恒的毅力

 

a.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b.拥有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并相信自己

 

 

 

 

 

 

 

 

 

 

 

 

 

 

 

 

 

 

 

 

 

 

 

 

第二课时

1、课后练习。

2、订正作业。

3、布置预习。

 

 

板书设计:  对比论证

富有创造力的人         缺乏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自信)               (不自信)

           关注极其普通、

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进行自我压制

           并对它反复推敲,       

逐渐充实。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它的作用有: 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问题: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413

414

415

 

 

 

 

 

 

 

 

 

 

 

 

 

 

 


下列等式成立吗?说明理由。

11124 1年+1年=24个月)

2332  3个月+3个月=2个季度)

3931  9个月+3个月=1年)

430301 30分钟+30分钟=1小时)

58161  8小时+16小时=1天)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预习

 

1、看一看:图中是什么?     

 

 

2、从下列图形中,找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3、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诗如台上观月

老年读诗如庭中赏月

 

4、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知识积累的差异等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个李白 + 一壶酒 =   

5、给重点字注音     

                  (        )         

         根深     (      )    

         孜孜不倦     (      )        

         而不舍     (      )            

6、解释词语: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