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2011-10-07 21:27:30)
标签:
杂谈 |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3.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用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板书: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三、问题讨论(一)
1、那么,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60页,小声地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
第一、必须精通各种知识。
(为什么要汲取知识?不精通知识就会一事无成,知识是形成创意的素材。)
第二、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简洁概括)
第三、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我赞同这个观点)
2、作者为了证明这些观点,他是怎样来说服我们的呢?
举例子。举了什么例子?
——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3、这些例子和他的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看第5小节,这是引用了别人的话,这属于道理论证。
小结:对于创造性思维具备的要素,作者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分别是我们先要精通知识,再活用知识,并且持之以恒。(板书)
四、问题讨论(二)
1、人群中那些人具有创新能力的潜能?
拥有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结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3、为什么大家的创新能力都不一样?
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齐读“这种非凡的灵感。。。逐渐充实。”
4、这个属于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五、合作探究
六、明确中心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这个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呢?关键是什么?
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部分,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七、明确结构
所以文章结构严谨,紧扣中心
学生自由发言,课件提示: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个李白+
一壶酒” =
… …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八、完善板书
七、布置作业
一片落叶,你也许会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惨命运,但是只要换个角度想,你便会发现它“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高尚节操;一根蜡烛,不久便会“蜡炬成灰”但它却为人照亮了前面的路;一支粉笔,只需三笔二画,生命便会结束,但它却在同学们心中撒下了知识的种子。
板书设计:
给重点字注音。
•
•
•
•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1、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
2、分析问题:探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
3、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 |
|
必需要素 |
区分根据 |
|
a. 渊博的知识 |
b.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
c. 持之以恒的毅力 |
|
a.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
b.拥有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并相信自己 |
第二课时
1、课后练习。
2、订正作业。
3、布置预习。
板书设计:
富有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自信)
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逐渐充实。
它的作用有: 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问题:一个桌面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
|
|
|
|
|
|
|
|
4-1=3 |
4-1=4 |
4-1=5 |
下列等式成立吗?说明理由。
1、1+1=24 (1年+1年=24个月)
2、3+3=2
3、9+3=1
4、30+30=1 (30分钟+30分钟=1小时)
5、8+16=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预习
1、看一看:图中是什么?
2、从下列图形中,找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
3、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诗如台上观月
老年读诗如庭中赏月
4、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知识积累的差异等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一支笔
一个李白 +
一壶酒” =
5、给重点字注音
•
•
•
•
6、解释词语: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qiè)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