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2010-03-06 21:02:48)
标签:
杂谈 |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
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设想: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寒塘坐见秋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度南楼
渔舟唱晚,响绝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
——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树 ——
繁茂枝叶——密密层层——浓密
木——树干——落叶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却是旧时相识。 ——思念远方亲人,期盼亲人的信息
提示: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人与外出的亲人之间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对以上两句诗的理解,暗示性起了重要作用。
三、梳理探究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木:木头——门栓 、棍子、桅杆——透着黄色、干燥、疏朗的清秋气息
四、巩固延伸
示例(二):柳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
示例(三):草
①小草秋枯,春生,夏荣,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诗人常用来赞颂顽强的生命力。如: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②小草连绵不断、延展天涯。诗人们就常用它来抒写离愁别绪。如: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五、作业:古代诗歌中,类似具有暗示意义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
板 书 设 计
木:透着黄色、干燥
设计说明:
因此这篇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围绕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展开,引导学生先后讨论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现象、产生暗示性的美学原理、语言的暗示性在古典诗歌的广泛运用等,一线贯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在教学进程的安排上,立足文本,让学生先熟读课本中的相关“木叶”“树叶”意象。由整体到细节,由现象到原理,再到类似现象的联想,最后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眉目清析,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