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
(编者按:几年来,由于中国青少年网瘾状况日趋严重,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相继采访陶宏开教授,还有不少西方学者也纷纷联系陶教授,共同探讨这一新时代的新问题。最近,有英国、美国、新西兰等国的学者来到华中师范大学和陶教授一起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武汉、济南和北京连续召开了三场研讨会。下面是部分媒体的有关报道:)
“网络文化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
4月16日,网络文化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美国学者弗兰内利、英国学者托马斯、新西兰学者巴克斯、我校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陶宏开教授、团中央青少年网络协会副秘书长金锐等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陶宏开教授主持。
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存在这么严重的网瘾少年问题主要有四个原因,首先,在中国,电脑和游戏几乎是同时到来的,青少年接触电脑首先接触的就是各种游戏。加上中国的父母对电脑的认识不足和运用不够,无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脑。其次,网络文化整体发展失衡,网络游戏过度发展,健康的网络文化发展没有得到重视。网络不良信息多,尤其是游戏。第三,中国的网吧是很奇特的一种现象,网吧主要客户是青少年,网吧的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最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主要是学习,没有给孩子一个广阔的空间。学校教育枯燥、单调、乏味,用成绩评价一切,导致孩子的学习压力增大。社会上,网吧和网络游戏又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样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学生,最后沉迷其中,称为网瘾孩子。
国外学者建议,解决网瘾问题,要从根本上入手。一是管理要严格。对网络游戏进行严格的分级,制定的政策要真正落实,电脑和网络普及的中国,纯粹提供游戏的网吧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二是希望中国家长学会用电脑,懂得使用网络,这样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三是教育要改革,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让有益健康的户外活动代替电脑网络游戏。四是网络文化发展要平衡,政府要引导企业开发更多的健康游戏,提供更多的健康网络文化产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另外,国外学者不同意中国学者提出用上网时间判断网瘾的标准。英国牛津大学的托马斯说,如果按照中国学者提出的“每天连续上网6个小时连续3个月就是网瘾”的标准,他就是一个网瘾患者了,因为他每天都要上网10个小时以上。
陶宏开教授指出,网瘾少年低龄化以及向两极扩展的趋势十分明显。中央电视台的调查显示,全世界最小的网瘾少年只有两岁。陶宏开前几天在湖南常德作报告时就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才一岁半就有网瘾的倾向。所有这些都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原因造成的。(党波涛
金兆芹)
5岁以下上网成瘾者已屡见不鲜
最小的不到两岁
2009年04月24日 来源:北京晚报
经常抱着孩子打游戏致其成瘾 不让玩就哭闹打滚
最小网瘾患者才两岁
本报讯
在昨天举行的网络文化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有着“戒网瘾第一人”称号的陶宏开教授透露:目前我国青少年上网成瘾者呈低龄化趋势,年龄最小的上网成瘾者年龄仅为1岁零7个月。
陶宏开介绍,目前青少年上网成瘾比较集中的人群,已经从最开始的大学生和高中生,逐渐转变为初中生与小学生;同时,5岁以下上网成瘾者已经屡见不鲜,两岁以下的网瘾者陶教授也曾见到过好几位。曾经一次陶教授在作报告时,举了一个两岁“网瘾”孩子的例子,不想台下立刻有家长哭着说:“我的孩子也是两岁成瘾。”
据介绍,吸引这些“幼龄网瘾者”的主要因素是游戏,一些家长在玩游戏时被孩子看到,那种操作简单、画面刺激的游戏对孩子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陶教授举例说: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豆豆,迷上网络游戏的起因是修电脑的爸爸经常抱着他打游戏,豆豆看久了,也爱上了玩游戏。每天早晨起床后,豆豆总是哭着要玩游戏,父母一旦把电脑打开,豆豆就再也不肯从电脑桌上下来。父母如果强行把电脑关上,豆豆就会哭得歇斯底里,甚至在地上打滚。当记者惊讶于小孩不到两岁就玩游戏时,陶教授表示,网络游戏和现实游戏不同,现实中孩子玩搭积木,一旦积木倒了孩子的兴趣就没了,但在网络游戏中,孩子只需用小手指按键,画面就会变幻无穷,同时孩子听到手指按在键盘上“咣咣”的声音,就会更加兴奋。
陶教授特别提醒说,很多家长最初见孩子会上网很高兴,但当孩子迷上游戏时又大惊失色,他们以为对孩子进行训诫、打骂就会起到效果;结果恰恰相反,家长如果着急焦躁、简单粗暴地反对孩子上网,会导致零至5岁的孩子产生反感情绪,最终无法沟通。为此,陶教授建议,孩子第一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教育他把电脑当做工具来使用,而不是游戏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使网络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及获取信息的工具。
青少年沉迷于“网瘾”之中很难通过自身调整摆脱网瘾,需要外界对其进行干预。此次研讨会承办方新动力阳光家园表示,今后将坚持举办包括全国性质的公益培训和免费咨询等系列活动,建立一套完整的社区服务系统,由专业心理工作者队伍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并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党晓晖)
网络文化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
2009-04-21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讯(记者 付君萍)
4月16日--19日,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的学者和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光明日报》社、华中师范大学、山东网瘾康复基地、北京新动力阳光家园等部门的相关领导和专家一起,先后在武汉、济南与北京举办了"网络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三场研讨会。这三场论坛的主题分别是:"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网瘾的成因、预防及治疗"和"科学发展观与网络文化"。
几天来,各国学者对网络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其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重点分析了青少年的网瘾问题。会议期间,还有受网瘾危害的家庭、大学生和来自澳大利亚的17岁网瘾少年,他们在现场交流了对不良网络文化和青少年上网成瘾等问题的看法。
会上,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介绍了2004年以来"素质教育、健康上网"全国行的情况。他沉痛地指出,经过对二十七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140多个城市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电脑和网络的过度娱乐化,特别是游戏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的误导,中国已有1000多万的青少年上网成瘾,导致越来越多的大、中学生辍学、休学、退学,全国犯罪低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同时,由于管理不到位,各地纷纷成立的戒除网瘾机构中,有不少机构急于牟利,采取强制性的吃药、打针、电击、暴力等不当方法,非但不能帮助这些受网瘾之困的孩子,还对他们造成第二次伤害。
美国学者佛兰纳利、英国学者隆巴迪、新西兰学者巴克斯等认为,众多中国青少年上网成瘾主要是因为教育不当,中国网吧的违规经营起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他们认为,对游戏进行分级管理是必要的。
《光明日报》蔺玉红主任谈了自身的亲子互动的经验,着重强调父母引导孩子文明上网的重要作用。山东网瘾康复基地翟振杰主任介绍了两年来帮助700多名网瘾青少年的成功经验,表明关键是不要把他们当病人或坏孩子,而是要把他们当受害者,用朋友的方式关爱他们,一步步走进孩子心里,帮助他戒除网瘾,回归康健的生活道路。
作为青少年代表,北京府学胡同小学二年级二班学生金沐境在会上表达了自己正确使用网络,拒绝网络沉迷的决心,用稚嫩的声音呼吁小朋友们多用电脑网络学习,少用电脑网络玩一些打打杀杀的游戏。
电脑和网络把全世界带进了信息时代,关于"网络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首次国际性研讨会,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关注,对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