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瘾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诱因

(2008-11-16 23:38:48)
标签:

杂谈

        网瘾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诱因

    (编者按:近几年来,随着充斥着暴力色情的网络游戏等不良网络文化的泛滥成灾,遍布大街小巷的违法经营网吧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率逐年攀升。各地少年犯管教所里的未成年罪犯中,大多数与上网成瘾有关。去年,全国犯罪总人数中的80%是青少年,他们犯罪的主要诱因就是网瘾!最近,四川新闻网上的一篇报道更令人心痛地证实了这一点。

    前不久,发生了微软“黑屏事件”,突出表明中国严重缺乏先进的软件人才,我们必须大力培养电脑、网络方面的高科技人才。可是,游戏人才却被列为“国家级的紧缺人才”,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动漫、游戏基地及游戏专业和学院,再加上大张旗鼓举办的游戏大赛,对广大青少年形成方向性的误导,使他们不是把电脑、网络当作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工具来用,而是作为打打杀杀的高档游戏机来玩。其结果,产生了上千万的网瘾青少年,其中一部分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的绝路。

    下面的两篇报道值得引起全社会认真的反省与深思,我们到底是要让孩子们在信息时代的蓝天下健康成长,还是把他们推向虚幻、迷茫、堕落的游戏时代?)

                          国内游戏专业人才缺口60

                                      2008-9-15

    北京商报讯(记者 付昱佳)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工作委员会和国际数据公司(IDC)联合发布的《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游戏产业增加近1万个工作岗位,同比增速近5倍,今年岗位缺口仍持续增加。

    报告认为,从整体看,目前中国游戏产业人才仍然稀缺,尤其是有经验的员工成为各大游戏公司争抢的目标。

    中华英才网最新游戏职场十大人气排行榜日前发布,3D/2D开发设计师成为最大需求量职位,而位列第三、第四位的游戏开发和策划人员仍是游戏企业最急需的人才。游戏行业平均月薪已经突破5000元,中高级人才更是极为紧缺,月薪近万元,最高年薪可达30万元。

    对此,国内数字娱乐职业教育第一品牌——汇众益智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专业人才培训周期较长,成为长期困扰企业的问题之一,企业的发展也会因为人才储备的匮乏而放慢脚步。”

    据统计,目前国内网络游戏玩家有3000多万人,国内专业的网络游戏人才仅3000人左右,完全由本土自己创作的游戏少之又少。目前国内游戏专业人才缺口高达60万,国内至少50%的企业难觅专业游戏人才,尤其是专业的设计、开发与策划人才。

    因此,汇众益智这一亚洲最大的动漫游戏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已经成为动漫游戏企业人才的资源库。针对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开设游戏开发专业的高等院校的现状,汇众益智自主开发了游戏学院、动漫学院课程,4年来历经多次升级,为中国动漫游戏产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汇众益智的毕业生已遍布全国70%的动漫游戏企业。

                       一审38名未成年犯9成与网络有关

                         2008年11月12日08:10   四川新闻网

    沉迷于网络游戏“传奇”,辍学后结交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更是通宵上网,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盗窃、诈骗、故意伤害,少年小刚(化名)最终获刑13年。昨日记者获悉,日前,成都市中院少审庭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市中院今年一审审理的38名未成年刑事被告人中,有90%的被告人犯罪都与网络有关。调查指出,未成年人网络犯罪,主要呈现盲目模仿、过度沉迷、网吧犯罪、利用虚拟等四大类型。

    针对备受社会关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成都市中院法官称,办理这些案件时,都未就被告人是否沉迷网络患精神病及其作案时的刑事责任能力进行鉴定。

    市中院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从涉及网络的犯罪类型看,主要分为四大类型。

    一是“过度沉迷型”。一些痴迷网络的未成年人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力支付网费,但又抵挡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为达目的铤而走险,产生犯罪念头。这类犯罪约占40%。

    二是“盲目模仿型”。网络游戏多带色情、搏杀、武斗等情节,使一些痴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大受影响,甚至效仿。据统计,这类犯罪占30%。

    三是“网吧犯罪型”。一些长期在网吧上网的未成年人,由于熟悉网吧环境和人员情况,认为网吧有机可乘,即选择网吧为作案地点,进行盗窃、抢劫,将出入网吧的人员作为犯罪对象。这类犯罪约占20%。

    四是“利用虚拟型”。网上聊天被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所青睐,甚至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有的孩子则利用他人将虚拟的网络世界带入现实而轻信他人的弱点,构筑信任陷阱进而犯罪。这类犯罪占10%。

                                                        成少 马攀 本报记者 杜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