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言:汶川地震震动了全球善良人们的心,那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将永远彪炳汗青;汶川地震还震出了一个“范跑跑”,他那公然的鲜廉寡耻也震惊了亿万大众的心。我希望我们在评判“范跑跑”的同时,还要深刻地反思——他的出现是偶然的吗?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吗?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让更多的人成为“范跑跑”?
事件回放 地震了 老师先跑了
5月22日,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写下了《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文中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
1、地震先逃,无法原谅作为老师的范美忠
作者:王玉初 (江西 市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第四十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范美忠老师未尽到责任。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的义务。我们都知道,地震是无法制止的行为,作为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站出来指导学生逃生。范美忠老师没这样做,这样的老师让人难以接受。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在此次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创造了2300余师生震后无一伤亡的奇迹。奇迹的造就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楼质量可靠固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也与学校平时组织的紧急疏散演习,老师承担的责任是分不开的。报道称,地震强烈得使挺着大肚子的女老师站不住,抓紧黑板跪在讲台上,但也没有先于学生逃走,而是按照学校的要求行事,指导学生疏散。还有,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杜正香,“用身体为孩子挡横梁”;彭州市红岩镇中心小学的周汝兰,“四进四出救出幼儿园里的孩子”。
我想,范美忠可以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我们却无法原谅他继续做一位人民老师。一则,担心万一再出现其他危急情况,他还是第一个逃跑,置柔弱的孩子于危险境地会造成更大的伤害;二则,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份责任意识,能从小在他们心中种下担当责任的种子。尽管我同样不赞同未成年人舍身去见义勇为,但希望他们成年之后重新萌动心中早已种下的道义的种子。这一点,范美忠的行为已无法去说服孩子,他失去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基本条件。
我可以宽容范美忠,却无法原谅范美忠老师!
2、“不要母亲”的成功会有什么价值
作者:柏文学
才走啊?”范说:“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有些学生失望了,范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说他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5月25日新快报)
我们这些侥幸逃过这次天翻地覆地动山摇大地震的人,没有亲身经历那生死关头的瞬间抉择和死里逃生的艰难抗争,也就不想充当一个良心和道德的说教者以及人道和师道的评判者,仅仅作为目睹一个教师袒露自己心灵的旁观者,思考几个问题。首先我有个想不通的问题,一个可以舍弃母亲的范美忠为什么就不会舍弃自己的女儿?这是本能的抉择还是自己理性的选择?当然女儿代表自己生命的延续和未来,如果女儿和母亲同时在旁边一起处于危险境地,先救女儿后救母亲恐怕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然而范不是完全这样选择的,他的选择是只顾自己逃生,母亲他是不顾的,女儿有可能被他顾上。
作为一个男子汉,作为一个母亲的儿子,在发生灾难需要逃生的时刻,可以毫不犹豫只顾自己而不顾母亲,这是否算不孝呢?我们的先祖把孝排在哪一高度的道德台阶上?据说忠与孝两难全的时候,还是可以获得皇帝恩准放弃忠而实行孝的,即使无法放弃忠而让孝残缺后那么也要设法弥补上孝义的。关于母爱的伟大就不需要说多少了,关于对母爱的感恩自觉就不说多少了,关于自己的生日就是母难日也不说多少了,我们就信手拈一则这次地震中的母爱故事吧。
5月23日《南都周刊》描述的5月13日中午的救援现场: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遇难了。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我们设想如果这位母亲被救活了,这孩子就是范美忠。20多年后母亲老了,儿子大了,不幸又遇上了大地震,儿子立即冲出去完好地活着,母亲反应慢了半拍被压在废墟中,等到地震停了,范美忠回到废墟中的母亲身边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而且“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请问范母会有哪些想法,会认为儿子“公正”吗?母亲会用怎样的心情回忆上一次地震时冒死保护自己的心肝宝贝?即使除去这样的设想,难道范的母亲从怀孕开始把他养育到成人,就没有吃过千心万苦甚至有过舍己为儿的经历吗?有人说范能直面内心,难能可贵,然而连“不要母亲”也毫无愧疚的诚实是不可贵的;虚伪固然没有价值,但也不是所有的诚实都有价值。
面对广大网友的批评和指责,范仍打算回去上课跟学生说,你自己的生命也很重要!你有救助别人的义务,但你没有冒着极大生命危险救助的义务,如果别人这么做了,是他的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如果你没有这么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没有错!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按照范的逻辑,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袁文婷地震中,她拯救了13名学生后,被压在倒塌的教学楼下怀里还藏着一名已经死去的学生,这“无所谓高尚”;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在地震后的废墟中她的身体被砸成三段,救援人员依旧可见她双手环抱,将3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身体将3位学生保护于身体下,这“不是美德”。
请问范的高尚是什么?范的美德是什么?作为老师一人迷途是一个人的事情,可要带着学生迷途就是一群人的事情,虽然我们可以相信范的学生未必都赞赏范的高尚标准和美德观念,虽然学生说他比所有老师都看得远,因为他(范美忠)大谈鲁迅、穆旦、陀斯妥耶夫斯基,告诉学生卡夫卡、艾略特、王国维,而且他觉得学生是那么的糟糕。范的朋友说范美忠到中学里教书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因为他是个教育“疯子”,特别想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自己对真正的教育的研究,但中国的教育现状对他这样的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人,大门紧闭着。可是我认为范美忠从事教育的错误选择不是因为中国的教育现状,而是他个人的现状。试问一个“不要母亲”的老师如果在教育上取得成功,那么这样的成功对社会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