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许三观卖血记》与无偿献血
借着一篇《静下心来读书》,便有了理由好多天不写东西。今天到博上一年,我的心思却一位博友识破,说我是“借读书的名义偷懒,读书应该和写作是一致的。”看过一阵脸红,随即一笑。虚拟的网络,真诚的交流,虽然从未见面,博友有时却是最能走进内心的人。
这几天一直在看余华的精品集,一口气读完了《兄弟》、《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余华是当代名家,百度一下,每一部作品就有太多的评论,依我的水平和能力不想去凑这个热闹。只是这两天的无偿献血又把我引入了沉思,回家后又一次捧起了《许三观卖血记》。博友们都识破了我的伎俩,还是练练笔头吧,尽管水平有限。
说句老实话,看了一半的时候我并不喜欢这篇名作,觉得余华这本书简直写了两个半吊子,人怎么可以简单成那种样子!可越是简单的人物,看着越轻松,他们的结局到底怎么样?一集又一集地往下看,我的眼睛湿润了。谁说许三观简单?怎么又能说许玉兰傻?许三观每一次卖血都有着深刻的内涵。第一次卖血看似游戏,可得到的“巨款”他一点也没有挥霍,而是横刀夺爱,把个"油条西施"娶回了家。从第二次卖血是为了那个替别了养了九年的儿子的一乐。这是全书最大的看点。第三次为了那个外遇的女人献血虽然有些荒唐,却不失为有情有义之人。有人说许三观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卖血文化”,因为卖血可以轻松地赚到钱。可是,在那个极度贫困的时代,在遭遇到意像不到的灾祸面前,你又能怎样?消极愤世?债台高筑?自杀逃避?似乎有太多的人这样做过。而他,许三观,选择是一条让许玉兰惊慌不已的道路——出卖祖宗、卖丢性命的卖血!这是男人本色。虽然一乐的身世让他脸面丢尽,而他还是仁至义尽地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他去卖血。假若说爱孩子是做父亲的一种本能,爱妻子却让许三观披上了神圣的外衣。许玉兰的错误让他一度抬不起头来,为了报复,他主动犯过同样的错误,可是当许玉兰遭批斗时,许三观的体贴、豁达、宽容、善良让许玉兰心动不已。这样的男人会让一个女人爱他一辈。许玉兰的刻画就更有趣了,一开始就感觉这个女人简直是简单粗俗,用她的常说的话,“啊哎!”这个女人怎么可以这样?可越往下看,越感觉出这个女人的精明来。手套、大米、私房钱,可以说,没有许玉兰的精明持家,许三观一家早就饿死了。最感文章的结尾,劳累一辈子的许三观即便是富了,想吃他最喜欢的菜还是想通过卖血,只有卖血了他才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可是卖血的大门已经对他关闭,还无端受了许多侮辱,他崩溃了,对未来完全丧失了信心,他哭成了一个泪人,因为再也无法面对以后的灾难。许玉兰没有简单的责怪许三观,而是领着他来了只有他卖过血后才可以来的饭店,一连买下了三盘“爆炒猪肝”、两份“二两黄酒”和“一瓶黄酒”。让许三观吃了“这辈子最好的饭。”看到这儿,我感动了。夫妻间那种相儒以沫的真情压倒了任何不负责任的海誓山盟。灾难可以改变一个人,能毁灭一个家庭,可这对简单的夫妻却在灾难的重压下越来越默契,越来越和谐。这就是余华的过人之处。
简单就是纯粹。“做人要讲良心”。这就是我看完《许三观卖血记》的感悟。
再扯点不沾边的,这两天的集中献血吵得人心烦意乱,每天都有数百名同志参加。现在是无偿献血,虽然有的单位会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偿,但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无偿献血的现实。这和余华书中许三观卖血的无奈,许玉兰眼中的可怕完全是两回事。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献血有益健康。很多医药界的朋友坚持一年献血二次。在网上摘录了一些无偿献血的知识与大家共同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