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词,你和古人隔着一个"吟诵"
2017-09-24
07:06:39
执行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
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植入了音乐的基因。
《尚书·虞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中有“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见音乐性是古典诗词的内在审美特性,承担着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
不少人在古装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学童跟着私塾先生摇头晃脑读书的场景。你或许不知,他们是在吟诵诗词古文。在古代,吟诵从蒙童入学开始,伴随读书人的一生。许多诗词名家都在作品里直接提到了吟诵的重要性和日常性,像“行吟泽畔”的屈原、“余亦能高咏”的李白、“独立苍茫自咏诗”的杜甫,到近现代鲁迅的“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http://img.96211.com/657e1951ffb68738f21a6902b3a942eb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介于唱、读之间,其核心要领,是以音乐为纽带,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将文学语言与情感表达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吟诵,声情并茂地传达诗文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私塾教授诗文仍会教学生这种读书方式。语言学家赵元任在《新诗歌集》中曾说:“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或读单字时的语调。”
然而,随着上世纪废除私塾,兴建新学,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后,国文语法更改,西方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朗诵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吟诵,人们在课堂上再难听到极具韵律、娓娓动听的吟诵了。散文家朱自清在《论朗读》中曾分析说:“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吟诵在大范围的诗词创作与教学实践中处于“断代”状态。诗词大家叶嘉莹感慨:“传统的吟诵几乎已经失传了,我们不赶快抢救,就要灭绝了。”
有人说,吟诵声中藏着诗词另一半灵魂。这话并不夸张。对于吟诵者来说,吟诵一篇古诗文,能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情感、写作技巧及其作品背景,通过声音来表现与传达作品的内涵,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借助规范的吟诵,一定会拉近与古典诗词心灵之间的距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