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河村有个三教堂
修武县西村乡后河村是双庙村通往净影寺路上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隐藏在一个山谷里面,有30多户人家,以芦姓为主。民居是典型的山区民居,以石头楼房为主,而且在这里,下家的楼顶就是上家院子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石头楼房虽然大多看着简陋,但都很有些历史了,其中年代最长的已有200多年的时间了。
三教堂在村子东北方。沿着村子里的台阶路,左上右拐,很快就找到了这座山村古寺。只是它似乎显得很颓败,小小的寺院里面残垣断壁,疯长的藤蔓几乎就要把它淹没,更为这座破败的古庙平添了几分荒芜的景象。拨开了乱草,在寺门前我们看到了县里立的文物保护碑,从碑上得知,三教堂也叫教堂音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曾两次重修。现存大殿3间,长八九米,宽六七米,殿墙上镶嵌有明清碑刻,最珍贵的是刻立于明万历三十四年的《创修三教堂碑记》,不仅论述了儒、释、道三教的起源与发展,而且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三者缺一不可,是中国自明清以来三教合一的重要历史见证。
进了院门,果然在北大殿外的东壁墙上找到了此寺的明代创修碑。拂去尘土和苔迹,我约略读了一遍,碑文关于三教合流的论述,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特意记了下来:
老子著《道德经》,而道教始于此;伏羲画八卦,儒教始于此。大抵儒以正设教,道以导设教,佛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同一人也;视人犹己,则同一公也;禁过防非,则同一操修也;日月群盲,则同一风华也。由粗迹而论,则天下之理不过善恶二途,三教之音无非欲人舍恶归善。孝宗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不容有一不治也。”又曰:“儒疗皮肤,道疗血脉,佛疗骨髓,不容有一不疗也。”又曰:“佛之日也,道之月也,儒之星辰也,如是三光在天,不可缺一也。”秦皇去儒而终不可去,梁武涂道而道不可除,三武灭佛而佛终不可灭减也。一心者,所谓心能作佛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競起,心平法界坦然也。
西壁墙上镶有顺治年间的重修碑,其中有“退猪盆山泉穿石,林木惊硕,中隐龙窠,其形者盆也”之句,又从明代创修碑文中的“青莲里青莲寺山场庄名退猪盆山庄”,可知在明清以前,这里并无后河村之名,而是因地形得名,称之为退猪盆。从我们所游所看,也可知这里确实地形奇特,山幽水秀,实是藏禅含灵,大有玄机。至于“中隐龙窠”,应该是指村子西北方向的黄龙洞了。村里的乡亲告诉我们,黄龙洞里的黄龙和青龙洞里的青龙都是掌管北方降雨的神龙,只不过青龙为正,黄龙为副,后来二龙为争香火,还发生了争执,斗败的黄龙只好搬到这里居住。黄龙和青龙一样,也有一个遭贬下凡后与凡人结亲的动人故事,只是他的岳父家不在武陟万花庄,而在陵川的下庄河,距此也有近百里之遥。下庄河一带的百姓奉祀黄龙最诚,而关于黄龙显灵的故事也最多,所以在过去,下庄河的村民常到这里演戏酬神。
从三教堂继续向上走,就到了通往净影寺的公路上。公路边,就是高大俊美、风姿万千的百年白皮松。据有关资料记载,此树已有600年的树龄,树高30多米,胸围4米有余。据说:这里原来还有一棵同样树龄的白皮松,但在“文革”时被人刨去。
后河村真是一个神奇的小山村,其景致自不待言,而其古寺、溶洞、名木使它更有味道和韵致。从车窗外回头望去,后河村早已淹没在盆地的林木葱茏之中,而我已经在想象它在不同季节里的别样美丽。 王保成
(人文编号:20136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