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珍品香椿芽

中原民谚有“三月八,吃椿芽”,所谓椿芽就是香椿树的嫩芽,枝型状如鹿角,暮春时节,嫩叶呈红色,味香甘美,常作凉拌豆腐或炒鸡蛋食之,兼有降血压功能。
香椿树最大的特点就是预示“长寿”。古人除了食用外,在我国传统观念中,香椿还是古人心目中的“长寿树”。庄子《逍遥游》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椿樗易长而多寿考”。因此,古人常用“椿年”、“椿令”来祝福老人长寿。也因椿树“长寿”,故椿树又常被古人用来比喻父亲——古人称父亲为“椿庭”,母亲为“萱堂”。古诗有云:“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这里的“椿萱”,就是指父母。
香椿,古时也称械、檬、梅等。早在三千多年前诞生的《诗经》中,我国先人就曾经提到过香椿:“我行其野,蔽芾其樗。”由于香椿含有大量的芳香物质,能发出特殊的香气,所以其叶芽自古就被人们视为蔬中珍品。椿树原产于我国,《齐民要术》中最早记载了种植香椿的方法。唐代苏颂曰:“椿木,皮细肌实,嫩叶甘香可茹。”香椿入菜首先要选好料,一定要在谷雨前采摘的香椿才最嫩,即有“雨前椿芽雨后笋”之说,民间还有:“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所以采摘或购买香椿要抓住香椿的最佳可食期,迟了叶则老硬,就不好吃了,此外,在一些地区,还有人在品茶时嚼香椿也别有风趣,而且这还是接待贵宾的重要礼仪。
古人喜吃香椿,有许多文籍记载。明代《救荒本草》说:“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清代《素食说略》则说:“香椿以开水焯过,用香油、盐拌食之甚佳。与豆腐同拌,亦佳,清香而馥。”古人还常用香椿制品作调味之料,清代《养小录》中就曾说:“香椿切细,烈日晒干,磨粉,煎腐入一撮。不见椿而香。”
相传,清康熙皇帝就特别喜食香椿芽,曾四次驾临河北景忠山品尝香椿,并钦点景忠山香椿为朝廷贡品。清末,著名政治家康有为曾应张勋之邀来徐州黄藏峪会晤,峪寺僧人以盐腌香椿芽款待他,椿芽美味令他赞不绝口,诗兴大发,逐作《咏香椿》诗一首:“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据说,由于康有为的这首诗,黄藏峪的香椿芽身价超凡,名扬四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