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除夕 除夕何夕?
窗外纷纷扬扬的大雪下得正紧,平日喧闹的大院格外安静。坐在书桌前,梳理过年的思绪,想把除夕探究一下。
除夕是农历年的最后一日、一夕。“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共欢新故岁,迎送一霄中。”灯火辉煌、人影憧憧,它是通宵不眠的守岁之夕;行色匆匆、风尘仆仆,它更是守望回家的相思夕、逐梦夕。“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亲人、爱人、归人、旅人,都是寄托遥深、一往情深的守岁人;亲情、爱情、乡情、友情,总是绵延不绝、魂牵梦绕的相思情。“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叠叙新年”。
依照传统解释,“除”者,去也、逝也。意味着岁月时光的变幻流逝,青春不再、韶华难留。因此,除夕的寤寐相思中,喟叹惋惜的感伤之情,漂泊不定的羁旅乡愁,总在眉头心间、挥之不去。“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但除夕之“除”,同样也是“除旧布新”之“除”,寄寓着万象更新的蓬勃气象、承载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底蕴,岂不闻,“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所以,在这浓情的除夕夜,除了牵挂惦念,我们更有酣畅淋漓的欢乐、意气昂扬的祝福。既为亲友的团聚重逢快乐,也为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新春良宵快乐;既为老人们的健康、孩子们的成长祝福,也为自己不虚掷光阴的新年新气象、新征途祝福。“今我不乐,岁月其除”,“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在我们中国人的独特心理结构、情感时空中,每逢此夕此夜,情总是会如此牵系绵长。太多层叠累积、缠绵交织的岁月印记、人生屐履、生命体验总会在此夜此夕被再次汇集、凝聚、升华——旧岁与新年、寒冬与暖春、相聚与别离、回顾与展望、消逝与重现、感伤与希冀。于是,我们不能不用不寐的灯火,为它点燃最浓的相思、照亮最深的梦寐。
与传统农耕社会相比,电子信息、移动互联时代的除夕过年方式,无论相思的表达传递方式,还是情感的体验感受方式,都已有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凭借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公共传播媒介,我们可以与亲朋“天涯若比邻”地拜年问候,能够与千万陌生人一起“天涯共此时”地守岁传情……
可是,无论除夕过年、相思守岁的具体方式方法如何变化,其中所寄托承载着的中国人最浓厚最核心的家国情感、伦理观念、生命意识,又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根本改变的。因为中华文明文化所以能五千年绵延不绝传承至今,最独特的精神密码、价值根基、文明基因正维系于此。今后,我们的文化文明若要不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追逐实现心中的未来之梦,同样也要继续依赖仰仗于此。
因此,国人过年重除夕,人们所相思守护、梦寐以求的,并不单单是对某个具体家庭、家族、家乡的相思依恋,更是对整个家国一体的民族文化文明以及内蕴于此的中华复兴梦的最浓炽相思和最深沉眷恋。(摘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