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 90岁的郭瑞民是济源市王屋山脚下山坪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他的子孙中,有大学教授、国际交流学者、国家尖端科研项目研究员、国家公务员等人才。八年前,为鼓励孙子辈上学读书,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瑞民家庭教育基金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山沟沟里的凤凰窝
从济源市区出发向西行驶,进入王屋山区,然后沿着山坳向北,行车约30分钟,记者来到山坪村。
对村里人而言,这天是一个普通日子,但对于我们要采访的这一家,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天。当天,老先生郭瑞民九十大寿,老人的子孙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为老人庆祝生日。
郭瑞民共有八个子女,加上孙子外孙辈,全家44口人,四世同堂,今天从远处回来的子孙们有二儿子郭天财——国家小麦专家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儿子郭颂福——国家公务员;大孙子郭波——国家航空航天集团研究员;三孙子郭峰——留学新西兰硕士;外孙卫忠勇——硕士;外孙女常莹莹——硕士……最让老人疼爱的二孙子郭玮因在法国担任国际交流学者没能回来。
提起郭家,小山村的人纷纷竖起大拇指,算一算,郭家的孩子中,仅硕士研究生就有8个,其中还有2个博士。“人都说山沟沟里出金凤凰,我看那郭家简直就是凤凰窝!”
老两口重视教育
郭瑞民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是个识字不多的庄稼人,老伴成守茹没有上过学,因为没有文化,所以老两口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下决心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们上学读书。
大集体年代,老两口白天下地劳作,抽时间再上山割荆条,晚上,郭瑞民用荆条编箩筐,然后下山到集市上卖钱,一晚上编的箩筐能卖两毛钱,老伴成守茹则在家里纺花织布。老两口教育孩子们的原则是,粗茶淡饭吃饱即可,穿衣服干干净净就行,但学习不能落后。
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子女们一个个你学我赶,成绩优异,八个子女全部考上高中,老两口苦中有乐。高考制度恢复后,四个子女又先后考上大学,郭家再一次轰动小山村。
成立家庭教育基金会
营造学习氛围
子女们一个个成家立业,孙子辈又一个个来到人世,郭瑞民思谋着,如何能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2005年,由二儿子郭天财提议,“瑞民家庭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郭瑞民任董事长,大儿子郭天福、三孙子郭峰等9人任基金会理事,基金以户为单位每年捐资,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评选并奖励年度学习优秀的家族子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重视教育,民族才能复兴,中国梦就能实现得更好。”郭天财说,“所以,发展教育要从家庭做起。”
基金会让孩子们受益
借郭瑞民老先生90岁生日,“瑞民家庭教育基金会”召开特别会议,经过理事会9名成员商议,今年刚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外孙女常莹莹等四人获得奖励,各得奖金1500元。三孙子郭峰,一直是家里人津津乐道的被基金会改变的典型。“上学的时候心很浮躁沉不下去,在家里也比较受宠,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郭峰告诉记者,成立基金会后,每年家人都团聚在一起,讲讲这一年的学习状况,看着兄弟姐妹们每次在聚会上展示各自的学习成绩,受到家人的表扬,而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心里越发不是滋味。“看着父母每次向自己投来的期待目光,而自己却无以应答,感觉很挫败,所以就改变自己努力学习,没想到还真有成效,考上了西南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到新西兰留学读了硕士。”郭峰笑着说。
博士毕业、现在国家航空航天集团做研究员的大孙子郭波告诉记者:“每每在基金会上受到表扬,我都会很激动,觉得这是来自家庭的一种对自己努力工作的认可。”为了给爷爷祝寿,也为参加这次基金会特别会议,他专程从北京赶了回来。虽说是家庭教育基金会,但看到同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有困难,郭瑞民提出,扩大奖励的范围,对同村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也给予奖励。
对于郭家的这个举动,村里人赞不绝口,村干部常直党说,“我们小山村的学生只有通过学习、教育才能成材,走上富裕的道路,他们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非常有意义”。(转自大河报20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