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抗衰老的良药
“无可奈何花落去”,人人都有这一天,包括大老爷们儿。当白发悄悄地扩展着自己的领地,当皱纹揪巴着原本细嫩过的肌肤,当老模磕碜眼的模样儿怎么也整不出漂亮俩字儿的时候,那就是花落了。但是,就算只剩下了枯枝,人们往往也都还抱着“逢春”的期冀。
自然界里有“逆生长”吗?罕见。所以,我们这样的凡人还是要有坦然的心态接受自己的慢慢老去,接受花落后的“老”与“丑”,用良好的心态留住我们的优雅、气质和风度,这是尊严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也在寻找延缓衰老的良药,寻找能够表现出并不衰老的abc。
我寻找到的良方之一是兴趣。想想吧,人生的初级阶段为什么“嫩”?那是因为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咿呀学语的孩童,因为有着这样的兴趣,所以他们在无忧无虑中快乐成长。而衰老正是由于有着一种与这样的心态完全相反的“逆心态”,对一切事物似乎都不感兴趣,都有排斥心理,所以,在这样的心态下,自身的所有器官都产生了惰性,开始了消极怠工,衰老由此开始。你看,在说到女性更年期时往往会说到心态变化,而众所周知,更年期是一种生理上的变化,但是如果没有心理上的变化,仅仅是生理上的变化就很难解释这时的女性发生的烦躁、自闭、孤独甚至狂躁等看似不可理喻的一些症状。而有经验的医生往往在患者第一次就诊时就会给出告诫,注意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总结我从更年期安全走过的经验,重要的一条就是调整心态,战略上把更年期当成人生的一个“大坎”,重视对它的跨越,战术上就是自寻开心,而与开心相伴的“开心伴侣”就是兴趣。
什么是自己的兴趣?什么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其实是有可参照的标准的。
首先就是有利于健康的事,例如锻炼身体的某种方式,科学营养的某种配餐、动手制作某种工艺品的技艺、旅游出行的某个目的地,总之,年轻时所有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在我们进入老年后,都有大把的时间来实现。
其次是有利于增进亲人之间的情感,一出手就可以赚来亲人感动的好事。例如给孙儿们讲讲故事,这需要时常备课,常讲常新。动手给家人做礼物,礼轻情意重。自酿葡萄酒、自制腐乳、酱菜,这些都不是技术含量高不可攀的事,一年四季,确保兴趣常在。让自己做的食物花样翻新也是让家人常常感动的、不可或缺的。当年我学会了做面包,尽管没有买的面包那么好看、好吃,但是吃着放心,没有乱七八糟的添加剂,没有不健康的垃圾成分,所以虽然老公评价只是苛刻的“能吃”,而且嘲讽我做面包的最高境界是可以把精粉做出杂粮的味道。讥讽归讥讽,可还是把我激励得至今老想给家人做面包。有人说家不仅仅是那一所住着父母的房子,而有时,家让人思念的可能就是一顿可口的饭菜,就是父母擅长的一种厨技,就是妈妈制作的一件衣裳。
三是不断发现新的兴趣,不断尝试新的技艺。人老心不老是青春永驻的保证,但是心如何不老?发现新的兴趣、尝试新的技艺是一招。上班的时候,我们无暇去发现自己有什么可以时时更新的兴趣,更没有过多的时间保证我们去学习新的技艺。但是抗老的妙招主要在此。有人说人老了,新东西接受得慢了。其实,好多东西接受起来并不难,难的是要把事做到极致,但是我们用不着把每件事都做到冠军水平,而是重在参与。例如跳舞,我们还需要奔着专业水准去吗?老年人的舞蹈就是以健身、快乐为标准。这几年我坚持健身,也有玩烦的时候,但是我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妙招,那就是花样翻新。打乒乓球,我的水平连在业余圈里都算不上高手,但是新技术是必学的。除了发球的技术,就是学直拍反打。刚开始,遭到了不少人的讥讽,可我不在乎,即使学不会,也没有什么丢人的。就这样,我学会了。游泳,以前不会自由泳,自学,买来自由泳的光盘,看了几遍,游了一个夏天,虽然没有菲尔普斯和孙杨游得那么潇洒,却也顺畅,一次下水游个两三千米不成问题。因为新技术在身,自己觉得年轻了不少,跟年轻人在一起时,除了脸上的老皮,身材、能量都不差。(转摘,作者,冯小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