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功 酒趣 酒神 雅饮 敬酒

(2013-01-26 08:39:41)
标签:

杂谈

酒功 酒趣 酒神 雅饮 敬酒

 

雅饮

  偶翻书报,见到著名作家白桦先生的一篇散文《我是一个欢乐而醉的饮者》,其文行云流水,给人静谧而又舒畅的感觉,其中有一段文字我颇有同感,随手将之摘录下来。“我不反对中国式的文雅的饮酒,以缓和的节奏去对付烈性美酒,说得简练些只有四个字:以柔克刚。像烧红了的火炭似的酒滴一经入喉之后,曲曲弯弯的肠子就渐渐伸直了,僵硬的面部肌肉也松弛了,整个灵魂随之光亮起来。话可能比较多,但常常有异彩,话里有诗,有奇妙的童话,有深刻的哲理。当然也有像车轱辘一样不断重复的唠叨。但都很美,很可爱,因为真诚。”

酒趣

  提起饮酒的真诚,不由自主想起了那句俗话“酒后吐真言”。酒精的作用让人撕去了虚伪的面具,还心灵以本来面目,醉酒者如庄子笔下的人物一般,是朴素、纯真而又不失情趣的自然人了……

  饮酒以及酒后的醉态,往往可以造就出千古传诵的佳句来:豪迈如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婉约如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潇洒如杜荀鹤“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寒山酌白云”;凄凉如陆放翁“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欢快如杜子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多情如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悠闲如苏东坡“几时归去,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悲壮如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敬酒

 敬酒是酒桌上最真情实意的一种表达,当然也有借敬酒之名而行其他目的的,这从本质上就已不是敬了,故此应排除在外。之所以称为敬,当然是发乎真诚,是一种亲切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勉强不做作。 

  敬酒之中可以流露出太多的美好情感。在一般的酒场上都有敬酒现象存在,比如寿宴、婚宴、答谢宴等。敬酒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酒桌上是不分职位声望高低的,只以长幼相序,当然一些极正规的酒场除外。举杯相敬,年幼者敬长者,举杯的高度不能高于长者的举杯高度,特别是在碰杯时更要如此,以显尊敬。一般敬酒者都要先干为敬,这样可以表现出一种真诚的态度。    

  其中最有学问和深度的,当数敬酒前的语言,也就是祝酒辞。这就考验着一个人的临场发挥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敬酒的那一刻,世间美丽的词藻几被用尽,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反正都是让人听了舒心的。一段好的祝酒辞,可以使人未饮先醉,虽然有时未免夸张,但那份心意却绝对是真的。    

  最能发挥语言优势的时候,是在被敬之人不想再喝的时候。这里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酒喝得太多,实在有些困难;也有的是误解了敬酒的本意,以为有意在灌他;还有的就是不识敬,属敬酒不吃吃罚酒那类。总之敬酒者向他端起酒杯,他就百般推托,找出种种借口。此时敬酒者便开口说话了,一个优秀的敬酒者,通常一番话说完,便使被敬者心存不忍或被激起豪情,举杯一饮而尽。这里和劝酒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同样是使别人喝酒,但在这里还是有敬的成分的。   

  一对一的敬酒较为常见,但在许多场合,比如婚宴寿宴,都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人物,这就导致了众人对其的轮流敬酒。此时就要考虑方式,如果把所有人敬的酒都喝掉,被敬者定会醉得一塌糊涂。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已经先敬了,其余之人敬酒时不能让人干杯,应让被敬者随意或点滴示意。如果有人组织集体敬一杯,则可选出一代表致祝酒辞,大家共同举杯,被敬者则可以毫无顾虑地满饮一杯。毕竟敬酒重在敬而不在酒,能表达出敬意即可,不必要求每敬必干杯。   

  还有的时候是一个人举杯敬众人的,比如某集体中后来之人宴请全体,通常会敬众人酒。这酒中就有请求关照帮助之意,也是发乎诚心。平辈之间饮酒,还存在一个回敬的现象。你敬过我酒,过一会儿我举杯回敬,这同样是一种真诚的态度。有来有往,互相尊重,才是酒桌上最和谐最融洽的一种气氛。

  所以说,敬酒是一种美丽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在那样的时刻,不管什么样的酒都是醇美无比,什么样的人都是可爱之人。

 

 

 

 

酒功

  中国人好酒,酒已不仅仅作为一种客观的实物载体存在,而是发展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寄托。吉祥之日、欢聚之时、亲人归来、友人别离无不以酒寄思,借酒传情。成功之时无不把酒言欢、开怀畅饮。感伤之际无不醉解千愁、以酒忘忧。

  节庆之日总是无酒不欢的。中华民族的农历春节日益临近,酒早就成为了家家户户必不可少之备,届时开怀畅饮欢度新一年的到来。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春节饮(屠苏)酒的习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为舶来品的西方情人节也是离不开酒的,爱人结伴而坐,一捧烛光,两杯葡萄酒,甚是浪漫和温馨。长者庆寿、亲人喜结连理更是高朋满座,举杯共饮一同庆祝这欢乐的时刻。

  当亲友相聚或是功成名立、九转功成之刻更是笑逐颜开、喜不自禁,亲朋开怀畅饮,人生无酒不成欢。可以说酒伴随着其乐融融中喜庆的气氛、为人们的欢心锦上添花,愈饮愈欢,此时品酒必是甘甜芬芳,真正是酒以成欢,成就了人们的美意,传达了人们的祝福。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人生有喜自有忧,世间有聚自有散。聚时欣喜,散时亦是忧伤。自古至今人们以酒来寄情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走的痛饮,留的尽杯。离愁似酒,亲朋别离的辛酸除了酒的苦辣,仿佛已再无其他可比拟,唯有以酒寄情,才能抒发心中不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亲人、友人、爱人之间的匆匆分别所带来的思念与伤感在一杯杯饯行酒中深含万言,这酒便是寄托了相思与牵挂。

  酒是解忧的灵丹妙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思愁绪纷纷扰扰,形单影只时回味分别忧伤,令人垂泪,忆想悲伤之事,惹人惆怅。几杯清酒使人暂时了却烦恼,借酒抒怀。然而借酒消愁只能是暂时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终日借酒浇愁,非但愁不能减,反而会与日俱增,深陷忧愁之中不可自拔……

 

 

 酒神

  历史博士老何给我们讲起了酒神的故事,让我们足足过了一把瘾。

  西方的酒神是狄俄尼索斯,他是古代希腊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古代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古希腊智者创造了永垂史册的酒神精神:苏格拉底对话的睿智,柏拉图理想王国的博大,亚里士多德逻辑网的缜密……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文艺复兴对人性自由的渴望与呐喊,砸碎了科学和艺术身上的枷锁,酒神狄俄尼索斯重返人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欲望,于是,但丁、莎士比亚、达·芬奇……天才辈出了。

  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国人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无数嗜酒如命的酒仙酒鬼,但却始终没有树立起一个独立丰满的中国酒神的形象,致使酿酒业无神可奉,很是奇怪。其实,中国没有酒神崇拜,与历代皇帝禁酒有关。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因“为酒池糟堤,纵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资治通鉴》),夏桀荒淫无度,不理朝政,最终被商汤放逐,直至亡国。600年之后,商纣王比夏桀有过之无不及,酒池肉林,朝纲不整,结果商朝又被周取代。鉴于历史的教训,自夏以后,直至明清,就都有禁酒令了。

  即便有了禁酒令,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也无所不在,它对文学艺术家创作的登峰造极产生了巨大作用。翻开中国古代文化史,那就是一部酒神精神舞蹈的历史——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圣杜甫说:“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金装四大才子之苏轼也云:“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酒醉而成传世之作,在中国诗史上俯拾皆是。

  不仅诗如此,酒神的精灵在其他方面也花香四溢——孔圣人也没有经得起枣子集美酒的诱惑,“孔子酒醉枣子集”一事,成为千古佳话。郑板桥字画不易得,于是求者拿狗肉美酒款待,在他醉意朦胧中即可如愿,“笑他缣索求书辈,又是先生烂醉时。”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道媚劲健,绝代所无,而酒醒后,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汉高祖醉酒斩白蛇,让刘邦自负得不可一世……

  “风风火火走向世界的物质性渴望”,这就是尼采释义的“酒神精神”。为什么古希腊人和中国人早就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地高唱“酒神精神”呢?这应该是源于对自由的渴求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