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中有几孝出自焦作?
今天焦作日报的头版,全文刊发了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的批示,其中指出:“二十四孝中‘闻雷泣墓、怀橘遗亲、典身葬父、哭竹生笋’这四孝就出自焦作。”不知这是何时考证所得,反而担心贻笑与众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很好,把广为传播的二十四孝生拉硬拽则不妥。现转发一篇我以为较为靠谱的一篇文章,以供参考:
仔细拜读二十四孝图,发现其中有四个人物与我们焦作地区有关联。不妨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是“刻木事亲”。相传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丁兰(修武县丁村有丁兰祠,香火甚旺。《覃怀志》载有),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河内即今天我们焦作地区,丁兰老家的具体的地点,古人没有交代清楚,我们也不好考查了,只要是我们的老乡就中了。
二是“埋儿奉母”。郭巨,晋代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温县是俺老家,没想到古代还出了这么个大孝子。只是他的做法不能理解,未免太残忍了。我想他母亲知道了也不会同意的。文中看来他是弟兄三人,他的家境破败了,可以把老母亲送与弟弟奉养。也可以继续奉养老母,让两个弟弟多帮衬点未尝不可,万不可做埋儿的勾当,用今天的刑法来定罪,那可是有杀人的大罪。 好在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赐给他一坛金子,让他终于既可以尽孝又能够养育小儿了,今后他更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日子了。《覃怀志》、《温县志》载有。
三是“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孝感)。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班路上,在一槐树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董永本无妻室,随高兴的领回家中,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相识的槐树下,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后人将当地改名为孝感。看到此处,你也许会问与我们有啥关系呢?大家知道,我们的武陟县有个小董村,这个村可是与董永有关联了。传说董永和七仙女结拜成亲以后迁居黄河北岸。当时这个地方是茫茫的芦花荡。董永为了生机,夫妻俩日夜捆扎芦花扫帚,送到集市卖了买米面。 董永捆扎的扫帚结实耐用,扫过的地面有着一股芦花的清香之气,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供不应求。俩人养育了一个儿子,百般呵护,长大成人后,夫妇俩就不再亲自去卖了,而是让儿子负责销售。时间久了,人们再来买扫帚就说“去买小董的”。挣了钱,儿子把家就按在了集市上。人们就把董永夫妇住的地方叫“大董”,而把他儿子住的地方叫“小董”。董永夫妇去世以后,儿子把他们埋在了芦花荡,当地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孝子,纷纷捐钱整修董永墓,并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篆刻“汉孝子董永之墓”七个大字。时至今日,董永的墓和碑都还建在。据说,小董村现在还有供奉董永的庙宇,以纪念董永“卖身丧父”的孝道。去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武陟县将“董永的传说”以民间传说故事的形式上报,被河南省文化厅收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两年前,武陟县文联副主席周喜宗曾向我提出,想以小董村和“董永的传说”为条件,申报“中国孝文化之乡”,我击节称赞。后来不知为何,竟不见下文。如今周也休息了,武陟县文联也无人理会这个事情了。“中国孝文化之乡”这个大荣誉让湖北孝感给争取走了,十足可惜。
四是“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
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纵观二十四孝,有很多在今天看来是十分错误的行为,有些甚至是不可理喻的,这当然与当时的文化背景、认识事物的深度分不开的。但我们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把爱老敬老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每个人都有双亲需要供养,每个人又都会老,成为子女的供养对象。这个道理人人都会想得到,但总有极少数的人却做不到,沦为“不忠不孝不耻”之徒,为世人所唾弃。
古人辑录的二十四孝,我们焦作地区就占了四个孝故事,数量之多,足可为全国之最。如今,谢延信替亡妻奉养双亲和抚养残障内弟的“大孝之爱”的故事再次传遍天下,可见我们焦作地区的人民群众,自古即今都是爱老敬老的楷模。可以说,我们焦作才真正可以担纲中华“孝文化之乡”的大任。是不是我们焦作地区的水土就有这种产生孝道的因子呢?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题了。但我们作为焦作人,每个人都要应该时时刻刻铭记这些美德,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伸出我们的手,让我们相互拉着手,把“大孝之爱”传递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