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烧纸”的感悟

(2011-11-01 15:23:31)
标签:

杂谈

“烧纸”的感悟

 

   家乡的风俗,祭奠先祖时要在坟前或牌位前焚烧冥币、纸品等,意为金钱、衣物送达,俗称“烧纸”。这些年每逢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十月一回老家烧纸,觉得这不是走过场,而是一种心灵的自我净化。到了烧纸的节令,总觉得先父母会有在村口眺望游子归来的期待,所以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抽空回去了却心愿。

   烧纸演化成风俗,就是文化的沉淀、精神的凝固,它的原始含义和情感取向就成了一种文化象征——个体对历史的确认,群体对个人的确认。我们祭祖,是因为祖先曾在这个世上存在过,祖先是因,我们是果,没有因就没有果。我们祭祖,是因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对每一个存在过的生命表示确认和尊重,需要对每一个正在存在的生命进行伦理熏陶和价值引导,因此与其说我们在祭祖,不如说我们在祭某种文化理念,某种伦理精神。    
    中国伦理思想之鼻祖孔夫子说:“祭如在。”——祭祀的时候我们应该像祖先就站在面前一样真诚。“言事死如事生”,要用你的心来祭。  《朱子家训》有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祭如在”,连从来“不语怪力乱神”的理性现实主义者孔子也说“祭如在”。他也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但是“不知死,焉知珍生”?“祭如在”并不是与祖先在阴风森森之中凄然相逢,而是一种生机盎然的对生者的精神净化,让生者在碌碌俗世中也有一阵静默的思索时间,想想生命,想想过去与未来。“祭如在”令人思想玄远,但目的仍然落在现实。    “祭如在”是一种真正的真诚,是真正把这件事当成一回事,而不是只随众碌碌而祭,碌碌而散。在祭祀之诚中蕴含着超越自我与被祭祀先辈直面的神圣。当点燃那凝聚着孝心的纸品的时候,总是充满向奶奶、父亲、母亲汇报的庄重与祈求他们佑我平安、幸福的虔诚。“先辈是怎样教育本人的?本人做的如何?今后怎么办?”始终是萦绕于怀的思虑焦点。

   祭祀先人是人之常情,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这里用不着封建迷信或无神论的大帽子。党和国家举行纪念先祖、领袖、英雄、名贤的活动,旨在传承中华文明和党的优良传统。百姓利用节令纪念自己的先人,是家教的传递,生命的传承,是前人的生命在后人身上延续,前人的思想激荡后人的心灵。政党、政府、社会组织的纪念形式高雅一些,想来费用不菲。百姓的烧纸简单节省,应无可厚非。

   有位朋友谈他观察到值得深思的现象:在小城市和农村,凡是富裕之家,大都是祭祀祖先比较讲究的;凡是穷困潦倒、支离破碎之家,多时不讲究祭祀祖先的。个中原因之一,是有的人家通过祭祖继承了传统,密切了亲情,在持家兴业上取得了共识,所以家运昌盛,日渐富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