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道德经》资料(9)

(2009-09-18 09:25:33)
标签:

杂谈

六十四章  为之于其未有    治之于未乱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其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  

                       

    译文: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没有萌芽的时候,容易对付;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化;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除。防止事故,要在事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动乱,要在动乱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合抱的大树,由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筐土垒起;千里的行程,从脚下开始。谁去做,谁就会把所干涉的事情搞坏;谁把持,谁就会把所把持的东西丧失。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没有失败;不把持,所以没有损失。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把事情搞坏。所以说:“在事情快要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因此,圣人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他不稀罕难得的货物;把没有学问当作学问,以补救众人经常犯下的过错。(用上述原则去)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勉强去做。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古代那些懂得社会法则的统治者,不是用明民政策来管理国家,而是用愚民方式来实施管理。这是因为民众难管理其根源在于智者百出。所以依靠民众的机智来振兴国家,实则是为国家养了一批盗贼,不依靠民众的智慧来维护国家,反而造福于整个国家。得知道这两者也都属于对立的治国方略,(没有一味的好与坏) ,经常明白对立所形成的策略,这即是达到彻悟的境界 。这一学问既深邃而又久远,它与我们平时对事物所认可的规律具有相反性,正是由于存在对立相反的认识,而后才能达到更顺利的境界。

 

六十六章  善下

 

    原文: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译文:江海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所归往的总汇,是因为它处于一切小河流的下游,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所归往的总汇。因此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必须用自己的言辞向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摆在人民后面。所以圣人统治人民,但人民不感到有负担;领导人民,但人民不认为有妨碍。天下的人都乐意推戴他而不感到烦重,那不是由于他不与人相争吗?所以普天下没有谁能争赢他。

 

六十七章  三宝

 

    原文: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译文:所有人都认为我所研究的法则指导意义大,似乎大到了与众截然不同的程度。正因为指导意义大,所以与众完全不同;如果相同,早已有人研究了细处之道了,(还用得着我来研究吗?) 我有三件法宝:一是仁慈,二是有节制(节俭),三是不过高地抬高自己。正因为仁慈,所以在事业上能勇往直前;正因为有节制(节俭),所以思路广阔;正因为不过分抬高自己,所以能成大器。现在,假设我舍弃了仁慈,趋向勇敢,舍弃了节制(节俭),趋向广阔,舍弃了后而趋向于先,势必会钻进死胡同。只有仁慈,用之作战可以攻无不克,用于防守,可以保家卫国。总之,拯救你靠苍天,保卫你靠仁慈。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译文:善于谋略的政客不会崇尚武力,极会武功的人不会轻易发怒,在竞争中能取胜的人,决不会同对手一起谋求发展,善于用人的人总是将部属看得很起。这即是所谓不争的天德,是借用别人力量成就伟业的谋略,是与自古形成的天下自然规律完全匹配的最高境界。

 

六十九章  祸莫大于轻敌

 

    原文: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译文:用兵打仗有这样的说法:我不敢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而宁可成为被迫反击的一方;不敢向对方的阵地推进一寸,而宁可将自己的阵地让出一尺。这是所谓的行动无踪迹,要进击却不显露臂膀,要杀敌却不显露兵器,要制服对方却不让他们发现敌人在哪里。灾祸的到来莫过于轻视敌人,轻视敌人几乎丧失我宝贵的生命。所以两军对峙实力相当时,悲伤哀恸的一方必胜无疑。

七十章  言有宗,事有君

 

    原文: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我的理论极易理解,也极易实施。可惜天下人都不能理解,都不去实行。就像臣必须侍奉君一样,我的见解也是有源头的。并不是这些人没有知识,而是由于不了解我的知识。真正认识我这一理论价值的人极少,按照我的理论行动的人也极希贵。正是由于这样,所以圣人的外表是极寻常的,其实他们的大脑中装着极其宝贵的思想。

 

 

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明白自己知识不够的人是可贵的,不明白自己缺乏知识的人是有害的。圣人没有这种病态心理,是由于他们时刻担心自己缺乏知识所导致的痛苦,所以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一旦民众不畏惧威权,就会给朝廷带来更大的威胁。(治理一个区域),既不要让居住在这里的民众感到恐惧,也不要使民众对所生存的环境感到厌恶。只有不采取高压政策,才不会使民众厌恶。因此,圣人能自知之明,又不会将目光停留在自己身上,能珍爱自己的生命,又不会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所以能做到舍弃一方面的利益,得到另一方面的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