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人的山道

(2007-09-19 11:01:59)
标签:

随笔/感悟

 

一个人的山道

    闲云

 

星期五的上午,也就是07年的9月14日的上午,在陪客人游云台山的间隙,我独自一人登了一次云台山天梯(从万善寺到茱萸峰的登山步道,我命名它为云台山天梯,有4495个台阶)。

 

以往登此道,都是结伴而行,或与同事或者朋友,或与客人。每每此时,总在想,假如一个人独处山道之上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尤其是读了重庆姑娘写的《生死墨脱》之后,这种独自登山的欲望更加强烈。

 

伍娟,重庆姑娘,当年29岁,做过房地产,仍在商海中打拼。

 

她进藏时已是9月底,也是西藏游的最后期限。就在准备离开时,几个驴友突发奇想,萌发了去墨脱探险的念头,因为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不能公路的县城。在犹豫中,伍娟加入了探险的队伍中,就她一个是女性,其余皆是壮如牦牛的青年男子。杭州一个青年与伍娟约定结伴而行,因她的拖累,他俩落在了最后,失去了与大家的联系

 

进出墨脱需要步行9天的时间,其间要翻越雪山,穿行原始森林,行走的只是林间的小道,根本不能算是路。他们俩个人,一前一后行进着,其间的距离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也就是说伍娟是一个走着,除了偶然碰见出山的一两个藏民这外,再也没有与人类相近的东西了。

 

在书中,伍娟描述了一个走在茫茫原始森林中的感觉:脚踝扭伤了,身心疲惫,独自一人,林中不时传来恐怖的叫声,脚下是万丈深渊(雅鲁藏布江大拐处的涛声惊人心魄,,还有那些恐怖的传说,出没的野兽,夜晚降临时分的绝望与恐惧笼罩着周围的一切。腹中肌肠辘辘,一扭一拐地一个人单独走着,又该是多么地寂寞啊。此时的她心中充满了懊悔,但为时已晚:回去的路依然艰难,前面的路茫茫无尽,但尚有人在不远的前路等着她,这是她惟一的希望和寄托。在这茫茫的森林中,咬紧牙关地前行就成了惟一的选择。就这样几乎一个人在杳无人际的山林中行走了9天。当然其间也有走出老林的激动,看到草地的兴奋,追上同伴的欣喜,夜宿墨脱的快乐。

 

我简直不是在读这本书,而是在全身心地欣赏这个年轻的女子,随她一起恐慌,和她一样激动,同她一道兴奋。在这一行程中,我心中的她渐渐变得高大起来,她因坚强而高大,因战胜自己而高大,可谓是女子中的伟丈夫,我对她钦佩到了高山仰之的地步中。因为我不能做她所做的这些。她,一个柔弱的女子,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男人心中的小来。她让我思考,让我感动。我已将这本只有十万字的小书推荐给了几个周围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在大学里念书的青年女性。

 

伍娟绝非不想让人陪着,她太渴望杭州那个小伙儿在身边搀扶她,鼓励她,安慰她。但不可能,因为那个小伙子对她来说近在眼前,却远地天边,总是可望而不可及。然而,这个在前路等她的小伙子却又是她唯一的希望和勇气的底线,她知道那个小伙子就在前边等着她。这看似不近人情的行为,伍娟却有着另一番体味:如果有他陪伴在身边,她肯定一千次打退堂鼓了,女孩的娇气会毁了这一切,不可能有这样的速度,不可能到达墨脱;没他在身边,身处绝地而又充满希望的她才能激发出身体的无限潜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求生的本能。所以,她不恨杭州男孩儿,反而感激不尽。萍水相逢的驴友,能用此法“关心”和“激励”另一个女性驴友也算是用心良苦和情真意切了。否则,我怎能记住这茫茫人海中有一个姑娘叫伍娟呢?她怎能迸发出无限的能量,对自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肯定呢?有了这样的经历,人世间还有什么艰难困苦能阻挡这位刚毅女性坚定的步伐?

 

这就是我要独自登山的理由。

 

我独自一人在熟悉的山道上奋力地登着。秋日的太阳热辣辣地晒着我的脊背,没上几级台阶,汗水已湿透了衣服。山道上空无一人,干脆脱了上衣,让阳光去亲吻我那苍白的肌肤,眼看着豆大的汗珠顺着前胸一颗颗滚落下来,汇成道小溪。

 

秋蝉在树荫中无休无止地鸣叫着,尽情地享受着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蜥蜴远远地抬起尖尖的头望着我,眼看着快要到跟前时,它便闪电般蹿到草丛里,不见了踪影。小鸟在灌木丛中寻找着食物,不时发出一些响声。蓝天上飘着几朵难得一见的白云,挂在高高的山顶上,自由自在地游荡着。向上伸展的山道在太阳的光照下,愈发显得灰白,不见尽头,使得我显得更加的渺小,我仿佛听到了山道对我的嘲笑。抬头望了望长长的山道,我赶紧低下头,注视着自己的脚下,又一次抬起有些发酸的双腿。

 

平日里,结伴登此道,从未感觉到有如今天的累,走不了几个台阶就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喘着粗气,能听到心脏咚咚的跳动声。在停下喘气的当儿,几次萌生折头而返的念头,但还是被打消了,因为在我登山的历史中,从未有过半途而废的情况。

 

人一当独处的时候,最容易给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和理由,偷懒休息,甚至放纵自己,这就是先贤不断告诫后人要“慎独”的真谛所在吧。

 

和同伴一起的时候,说说笑笑,不觉时间的流逝,相互鼓励中进行着精神的搀扶。但独处的时候,只有自己是灵魂的鼓励者、监督者,甚至是教唆者。登山的过程是一个人性展示的绝好时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自然地分成不同的人群。第一类人,在山脚下时,就说我上不了。未经偿试,就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第二类人,稍加偿试,便宣布投降,失去了坚持的勇气。第三类人,一边坚持,一边不停地唠叨着,“太累了,我走不动了”。但在别人的鼓励下,还在坚持着。第四类人,一言不发,坚定地攀登着,一直走在队伍的前列,默默地做着示范,毫无怨言。第五类人,不仅自己迈着坚定的步伐,而且表现出高昂的情绪,有说有笑,调节气氛,激励着队伍中的每一个人。在他的鼓励下,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意气风发,一次次抬起灌了铅似的双腿,用自己的意志,而不是脚,登上高山之颠。在“山高我为峰”的体验中,慨叹和欣赏着自己的伟大,为今后再次战胜自己,又添加了勇气和动力。

 

生活里,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就将自己归到了上述的某一类之中。

 

伫立抬头望了望陡立的山道,空无一人。尽管“蝉鸣林愈静”、“云无心以出岫”的意景在我的身边得到完美的再现,但愈加使我感到寂寞和无助,又一次感到从未有过的累。我绝不会再有退回的念头,因为身边的山峰一次次地正在被我俯视着,身体中荡漾着一丝的快感,顿觉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当同伴情绪低落,不想抬腿时,有人会说:“你累我也累,只是我没说出来而已,一咬牙就上去了”。到了山顶后,大家想到交流着体会,不少人会说,“若非不和大家一起,如果不是大家的激励,我早就败下阵来了”。看来鼓励是多么重要啊!

 

这让我想到了人的姆指和食指。有些人被姆指激励出了成就,而不少人却被食指扼杀在了摇篮里。无论对于谁,竖起姆指说:“很好,你能行,”就使萎靡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这就是“赏识教育”的丰硕成果。相反,用食指敲打着孩子的脑门,“你能干什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将来还能干什么?”对于已经尽全力而为的孩子们来就,这种语言无疑是一根钢针,扎在刚刚鼓起勇气的细小心灵上,从此孩子会在自己心里落下“我不行”的精神疾病,把一个富于创造的心灵,禁锢在了侏儒的精神世界之中,再也不能自拔。狗尚因人的赏识而高兴得摇头摆尾,况人乎?

 

此时,我仿佛看到了眼前的山道上,那个六、七岁的小姑娘身着红红的短裙,像一团火在跳动着,一边登,小嘴儿一边念道“我不累,我能行”。

 

                                        2007年9月15日上午(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