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草的青堂
闲云
工作之余,休息的方式之一就是到博客上浏览一番。
仔细品味凡人的心声,比起看那些枯燥乏味的报纸,要惬意的多,是一种真享受。凡人的作品中不乏精品之作,比起我们熟悉的大家如朱自清、周作人、鲁迅等,其实也差不到哪里。这些大家的作品,打小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鲁迅的《三味书屋》,都是语文课上得必读的篇目,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随便打开一篇博客,就能瞥见他们的影子。有意无意间,我们在模仿他们的风格,即使感受不同,但思维和表达的方式却是相似的。朱自清对景物的描写,成了很多人的模版,而鲁迅的文风,则为那些愤世嫉俗的人们所争相临摹。更有一些博客的作者,对生活的纷纭复杂作了细细的解剖,娓娓道来自己的迷惑和感悟,进而又给出了解疑释惑的答案,即心态决定幸福的指数。既有有庄子的达观,也有老子的清静,同时不乏孔老夫子的逆来顺受,对于迷茫中的人们,不啻为一副清心朗肺的良药。
青堂集萃,一个好听的名字,想必这个名字与过去农村殷实之家的这个堂、那个堂有关,有耕读传家的意思么?不得而知。但集萃,却是集万物之精华之意,是否寓意着贤良、俊才、商贾、达官、墨客辈出家门?
自青堂博客应风创立以来,知者无不欢欣鼓舞,阅者皆对创立者交口赞誉,捉笔之人更是踊跃积极;长者欣然、孩童雀跃;照片悦人双目,文字沁人心田;读者众,鼓励之词溢于言表,评者诚,体悟之语感同身受。一时间,欣欣然蓬蓬勃勃。
然,近来多次翻阅青堂博客,作者少,和者寡,更新慢,大有日日衰退之征兆。怀着期待的心情将她打开,映入眼帘的依旧是那段挂了多天的文字,顿时,点击初始的激情荡然无存。眼前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多日未曾梳妆、不大讲究、面容倦怠的少妇,亦如看到了一座华丽的宅第,人去楼空,满院荒芜。
探径入院,东寻西找,原来,设计者倒也独具匠心:廊壁之上,镶嵌着片片名人的墨迹石刻,庭院之中还长着几株名贵的树种,在墙的拐角处,偶尔可见几朵羞答答独自开着的花儿。厅堂的大门依然敞开着,是在等着什么人进来?还是期待让风、让雨将其关闭?
庭院深深,雅致犹在。这样一座青堂难道不值得文人雅士、商贾达官对其修茸一新?
在这样一座恢复了精神的青堂院落之中,搬一把摇椅,摆一架茶几,置一壶茗茶,摇一把蒲扇,握一本闲书,树阴下一坐,不也胜似神仙?厅堂之上,邀三五好友,或把酒忘形,或两军对垒,或书画临池,不也自在?观小桥流水,听蛙叫蝉鸣,赏月色阴晴,不也悠哉?即使漫无目的地闲走两步,放飞思绪,或驻足闭目,观心养神,不也
此时,我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这不就是我们心灵的驿站——青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