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晴雪野山行

(2006-12-21 13:56:16)

晴雪野山行

20061220日)

 

渴望征服

又是一个晴好的冬日,这是一个登山的好天气。

来修武工作之前,就已经征服了这里的很多高山,有名或无名的。来这里之后,在征服的纪录中又多了几个。

几年来,经常听人们谈起“黄楝沟”这个名字。它位于云台山子房湖尾部的西侧。每次陪同南来北往的客人,都要路过这条沟,只是远远的眺望,眺望那耸立在沟中、神奇的五指峰。因为它是一条未开发的山谷,去的人不多,但传说确不少,如山中蛇大如椽,神奇的风动石,天上人家“梯堂”,还有古时候通往山西的老路工等。

大凡每次听到又有人去了黄楝沟,我的心里就又多了几分征服它的激情和渴望。今天无太多的事要做,是难得的好机会,便一时兴起,决定前往探寻。

 

千年孤石

在向导老林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五人出发了。其实,真正想登山的人只有我和法院的院长两人而已。

问起老林有关黄楝沟的神奇传说,他笑而不答。

大凡到过云台山的人,无不对这里突兀耸立、拔地而起的陡峭山体而折服、而惊叹。这道沟也是一样,两侧山势壁立千仞。早晨的阳光,只能照到北边山的顶端,光亮的山顶与充满沟壑的阴影形成了强烈反差,使本来就挺拔的山体显得愈加雄伟壮美。

入沟不久,远远看见前方沟的中央,有一个不高的小山峰。山中有沟,沟中有山,也是这里的特色之一。沟中央的孤立山峰,往往被看作是镇沟之宝物。来到近前,才发现不是这样的。

“这就是你说的风动石,我们当地人叫它‘老孤石’”。猛一听,我以为是“老姑石”,心想,这可能又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仔细一看,猛然醒悟过来,是的,是孤石。

这是一快儿硕大的孤石,大概有几千吨,或还要重。由于它是一整块儿岩石,不像是从山体上脱落下来的,很有可能是滚落的,发生在数千年前。

孤石保持着原来落地时的姿势,只是支撑它的底部变得令人惊奇、令人担心。底座的周围,经年累月,水不断的冲刷,使沟的底层结构完全裸露了出来:一层、一层赭红的的叶岩,还呈现出五彩的颜色,这在云台山的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远远望去,它的姿势就像一个独立的雄鹰,昂首、挺胸,直视北面突起的山体,仿佛要振翅飞翔。

底座支撑在斜下方,程锥形,与孤石的硕大相比,更显得支撑点的脆弱,宛如奶奶一辈的女人,纤细的小脚,承受不了身体的重量,一阵风吹来,就会晃上几晃。从这个角度说,它不也是“老姑石”吗?

 

野猪勤耕

沿着陡峭、长满灌木的山体往上爬。因为长年人迹罕至,也就没有了路,只能紧跟向导老林,蛇形攀爬。

脚下或是滚落的大小石块,或是松软的、新翻出来的泥土。目之所及,无不是这样,偶尔可见挖得比较深的坑坑,好像是挖野山药人所为。心怀好奇,这野山又不种庄稼,翻它干嘛?奥,也许是为了给树木松松土,好让来年旺长。

院长老薛问,“这里地是你们翻的,有啥用?

老林答,“这哪里是人翻的,是野猪干的。这些年,山里人的枪支都上缴了,野生动物不让打,现在野猪成群,山里的庄稼都让它给糟蹋尽了。冬天,没啥吃,就翻起地来,寻找草根之类的东西。”

“那些深坑也是野猪所为?”我问。

“一点儿不错。野猪的鼻子很管用,能闻到野山药。好不容易找到一棵,还能不拼死挖出来”。

“怎么挖?”

“用嘴拱。野猪的嘴非常厉害,再加上一对长獠牙,一会儿功夫就好了,比人挖得还快。”老林兴高采烈地比划着,好像我们没见过猪拱地似的。

 

绝壁上观

远看五指峰,无路可行,高不可攀,但我们还是攀了上来,从小指和山体形成的缝隙中爬了过来。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山高我为峰”。我们大家顿时感到了自己的伟大,同时,也有了一些轻松的感觉。因为同来的一个人说,他走过此路,翻过五指峰,沿着等高线,一路走去,不多远就到了。其实,他错了。

一路攀爬而上,身体的确很累,但接下来,一路上我的心都在嗓子眼吊着。

过了五指峰,下一个陡坡,便来到了第一个壁立的小垭口。在垭口上,棚着三根木棍。老林用脚轻轻地拭了拭,觉得不牢靠。随沿陡立的石壁,手抓脚蹬,小心翼翼地攀爬而过。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智取华山》的一幕:两岸绝壁之间,架着一根碗口粗的木头,有个战士抬脚就要过去,被向导拉了一把。向导用手中的木杆轻轻一戳,看似完整结实的木头,即刻断为两截,跌落到了万丈深渊。多悬呀,大家惊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我想,老林可能看过《智取华山》,不然,眼前的一幕和电影上为何如此相似。你说呢?

之后一路,在万丈高耸的绝壁沿上行走。

透过秘密的、已经落了叶的灌木丛,远远看间对面那在阳光照射下、泛着白光的悬崖的顶部。现在,先前在沟底看到它时,那种雄伟壮美的感觉荡然无存,因为我们也到了同样的高度。在生活之中,这种感觉不也常常存在、而被人们时刻体验着么?

站在悬崖的底部,抬头仰视,假如你能看见一群人在崖顶的边沿行走,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我们看到了对面的绝壁,能想到我们自己的情形。尽管有树丛的遮挡,减少了视觉上的冲击和心中的担忧。老林说,如果没有这些藤和树,他走到这里,也需要些勇气来。大家有说有笑的,但心中都在提醒自己:我们在悬崖的边沿。

林间小径只有一尺多宽,窄处仅能容下一只脚。头上树枝茂密,一不小心,会划到脸上。所以,必须弯下腰来,右臂在前,趟开足够的空间。脚下,满是落叶,湿漉漉、滑腻腻的,踩下去松软松软的,发出沙沙的声响。遇到险峻之处,必须抓住径边的枝条藤蔓。尽管小心谨慎,还不时地打个趔趄,惊得大家又得相互提醒一番。

听说险要,但不知道如此险要。不管前路如何,我们都必须面对它,战胜它,因为回路更难。

 

晴雪沁脾

几天前,天空飘落过一些雪花,草丛麦苗上有些许的白色,不多时,便化作雪水,滋润大地去了。

而这里,我们走在阴坡,处处可见到雪,落在石头和地面落叶上的雪花,失去了大地的温暖,加之气温较低,雪都浓缩成一片一片。与初降的雪不同,现在的雪不是毛茸茸的,而是晶莹的,是那种表面,已经化作水滴状而尚未滴落的、似水如雪的晶莹。

这些雪,顿时给灰蒙蒙的山阴平添了几分鲜活,为我们的心情增添了几分色彩、几分惬意、几分休闲。这些雪,是意外中的意外,更是收获中的收获。

雪天踏雪就已经快活得令人忘乎所以,在这只有我们几个人的山野之中,抬头能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远眺能一揽起伏的山峦,深吸一口清新、凉爽、湿润的山间空气,不更令人宠辱皆忘,“顿时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吗?

一路走来,渴了,就好奇地抓一些雪放到嘴里,不仅凉爽到心底,而且也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

儿时的冬天,吃雪是家常便饭,尽管小朋友们大声吆喝着,说什么“吃雪变鳖,吃冰凌变疯狗”,但我还是照吃不误,不仅没有变成鳖和狗,而且还健康地生活着。但现在的孩子们,有谁还敢放心地吃一口这天赐之物呢?

嘴里含着雪,手里拿着雪块,把玩着,尽管手冻得通红,还是舍不得扔掉。

想到这天、这山、这雪,这明媚的阳光,飘逸的白云,清新的空气,还有我们这一行自讨苦吃的人,完美地组合在了一起,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品味着、遐想着……

 

 

--------061212日,经由黄楝沟,五指峰,至深山小村东岭后,历经五个多小时。

 国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偶得闲情
后一篇:初试照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