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iddle/4b0b9085nbc6630485b25&690
烛光点点亮,鲜花瓣瓣香。美好的、跳动的是生者对先烈寄托的无限思念……
正值清明时节。
我苦苦找寻关于同村庄走出的“自家英雄”唐澍的讲述《咱村里走出的总司令》终于画上一个句号,向大家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北革命军总司令、陕西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的杰出领导者唐澍先生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由衷的缅怀和敬意油然而生。
推推眼镜,揉一揉发酸的眼睛。此时,在烈士唐澍和我共同的家乡河北村庄,应正是鸡叫天亮此起彼伏的时候。
唐澍牺牲时虽然才25岁,但他的革命足迹几乎遍及冀粤陕,从南到北差不多横跨大半个中国。寻访起来,很艰难。奔走在家乡和辗转于广州军校和陕西战场、纪念馆,发动和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忙,在因特网上,在陕西和河北两地媒体聚焦的过往纪念中搜索引擎……整体的真实感受是,英雄虽生在燕赵大地,抑或离开家乡较早,抑或随着岁月变幻、时空距离的阻隔,要对这个“自家英雄”除了听说还是听说,想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者寥寥,难!唐澍这个名字,待他不为人多知的辉煌壮烈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泛黄散褪,逐渐淡出家乡人们的记忆,莫不是一种悲哀?
寻访过,才知道,与其说作者是含着深情敬畏地写下这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的英雄故事,还不如说是在还原历史。是的,我的创作客观而真实,写作以曾为军人的名义。
我知道了他,关注了他,无论何种情况,怀着对烈士的敬意和某种思想寄予,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热忱,穿越和思量,走近这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斗士,记下他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我想收集他的全部资料、想写个关于唐澍的剧本、想拍个关于唐澍的纪录片、想通过周遭慈善的力量、同仁朋友和自己的努力,在家乡筹建一个关于唐澍烈士的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铭记……
想法如此,唤起尘封历史的记忆,这亦是我们对这个英年早逝英雄的缅怀!
正可谓,革命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组让人掉泪的数字。据民政部统计,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先烈,约有2000万人,有名可考、已收入到各级政府编撰的《烈士英名录》的烈士,仅有176万余人。和唐澍一样,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从河北走出的英雄儿女血洒疆场,长眠他乡。甚至到今天,他们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牺牲的,牺牲在哪里,长眠之所何在。他们不曾安享生活,不曾衣锦还乡,不曾宝马豪宅,不曾青史留名,这些无名烈士,正是用这样的“不曾”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后人的安宁。
对于英雄的光辉轨迹,尽管久远,但它不仅凝聚着人们对烈士的敬意,更多的是今天对昨天的铭记。唐澍的牺牲,完成了人生价值由有限到无限,由普通到高尚,由短暂到永恒的本质性升华。25岁的他,理应永远永恒的活在我们心中!
电影《山楂树之恋》里有一株英雄树,“这棵树呀,本来是开白花的,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无数抗日志士被日本鬼子枪杀在这棵树下,他们的鲜血灌溉了树下的土地。从第一个抗日英雄被杀害在这里开始,这棵树的花色就慢慢变了,越变越红,到最后,这棵树就开红花了。”唏嘘之际,我想,倘若这英雄树的美好愿望和奇异传说真的有灵,烈士们也该含笑九泉了。
好好生活,做有意义的事,真正珍惜革命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正是当代社会,同样也是未来社会的价值坐标。既是对我们心灵的永恒召唤,也是我们对革命先辈们的最好祭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