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家讲坛之于丹:一种苦涩的文化现象(酷图)

(2007-03-07 16:11:01)

  朋友聚餐,笑谈,人全疯了。有点象西班牙斗牛。一群疯人和一群快被人逼疯的牛,在一条通道里疯狂奔跑,看客是全世界,因为人们看的是一种文化......叫斗牛。

  如今的传媒正是打着文化的旗号,靠自身的巨大优势,行娱乐之实,在受众间掀起一阵阵所谓的文化狂潮。

  百家讲坛的事儿刚有点降温,忽然间风云再起,多名博士老爷们儿对一个纵横弛骋古今的弱女子发难,其内容,关注此事件的人都知道。央视也跟着扇风点火:“能上百家讲坛的都是精英”。这话听着有点别扭,就象说:人大代表都是好人,领了身份证就是良民。希特勒也在他的讲坛上站了那么多年,我不敢否认他是“精英”,可这精英的成份呢?

  如今的媒体虽说还是政府的喉舌,有些无关痛痒的栏目是以收视率和经济指标考核的,苦命的小编辑只能在不越界的情况下,玩命忽悠受众,忽悠得老百姓乐了,收视率上去了,广告收入增加了,皆大欢喜。可有些“文化人”就是不给这么大的一家媒体撑面,非闹着要让寨中的当红头牌下课,妈妈S:岂有此理,于是有了前面的“能上百家讲坛的都是精英的说法”,真是言重了,言重了......

  其实“精英”挣“精英”们的钱,博士们大可不必单纯可爱到给央视的“百家讲坛”发帖叫于丹下课,你们太幼稚也太不江湖了,我敢肯定哥儿几个绝不是见着别人挣钱眼红,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主儿,你们是真急了。急什么,你们心里明白着呢......

  我个人只把此事当个有趣的文化现象说说,自娱自乐,本来大家就生活在一个拜金的社会、一个笑贫不笑娼的今天,谁还能不使用出浑身解数,一个猛子扎进去捞钱。

  “百家讲坛”确实有它好的娱乐观众的一面,既然是娱乐大众给它戴一顶“学术”“精典”的帽子也就无需大惊小怪,江湖上能卖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央视就凭什么不能来一个荟萃百学的讲坛。周官能放火,百姓也能点灯才是和谐社会。

  我曾在余秋雨先生的一篇关于文化人的博文中留言:文化是一潭水,文化人就是一群把水搅浑的人,不怕死有风骨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的主不多,其中一部分死了,一部分成了名人,至于跟风起哄的,不过是浑水中的渣子,只是个陪衬。没有了浑,清就毫无意义,这潭水也就不存在了。咱只是个想往这潭水里投一把明矾的人,让大伙儿歇口气儿再干......

  林子大,什么花鸟都有,要百花齐放,也要百鸟争鸣,只有这样才能造就“百家讲坛”,有了“百家讲坛”就能打造出“超级女生”和“超级男生”,而“大国崛起”正是要仰仗这些属于“精英”的“超级女生”和“超级男生”们。

  哈哈,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但愿快疯的牛在街巷的约束下,不要跑得太久、太远......

   百家讲坛之于丹:一种苦涩的文化现象(酷图)

  百家讲坛之于丹:一种苦涩的文化现象(酷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