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思角的力量

(2012-10-31 15:08:30)
标签:

育儿

反思

分类: 育儿心得
http://s15/mw690/4b0b306agcd559a0425ee&690

http://s8/mw690/4b0b306agcd559b62aed7&690

     有一天和班里小朋友的妈妈聊起管教孩子的问题,说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孩子的爸爸有时候会把她关到厕所去反省错误。听完后我很震惊,总觉得现在不应该再有这么粗暴的惩罚方式。后来我和小人儿聊起这件事,问她怎么看这件事。小人儿眼睛眨巴半天没说话,我继续问,那如果你做错了事情,你希望妈妈把你关到厕所去吗?

    小人儿终于有了回应:“为什么会把她关到厕所去?为什么不把她关到厨房去?”。怪不得小人儿半天没回答,原来满脑子的问号正在这个问题上打转呢。小人儿的问题又一次超出了我的预计。

    我想了一下,“厨房里有火,又有刀,小朋友的爸爸怕她在厨房里受伤,所以不能把她关到厨房里去”。

   “那她在厕所里不就可以趁机尿哗哗了?”,看来小人儿明白惩罚的意义,惩罚就是不能那么随心所欲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那没关系,她有哗哗就得尿,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憋着”。

   “那为什么不能把她关到卧室去呢?”小人儿揪住反省的地点不放,估计把小朋友关到厕所这种方式小人儿闻所未闻,所以生出强烈的好奇心,总想问个清楚。

   “因为她爸爸想让她想一想自己哪儿做错了,如果关到卧室她没想自己的错误,反而睡着了怎么办呀?”。小人儿一个紧接一个的问题快让我不知如何作答了。

   现在小人儿脑海中肯定浮现出小朋友在床上呼呼大睡的场景了,因为此时的她笑得特别灿烂,就像遇到有意思的事情一样,一边乐一边手舞足蹈“哈哈哈,她睡着了”。小人儿继续她的想象,“妈妈,我要是犯了错误,你把我关到卧室去吧”。小人儿现在已经不认为这是一种惩罚了,倒像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一样。

   “不行,要是你也睡着了怎么办?咱们想一个地方,谁要是犯了错误就呆在那儿想一会儿”。

   “嗯——”小人儿环顾四周,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有了主意,“那要是谁犯了错就坐在我的小椅子上吧”。

   “行,要是妈妈也犯错了,妈妈也坐在你的小椅子上”。

   “可以”。

   “哎,妈妈,我有一个问题!要是爷爷犯了错也坐在我的小椅子上,就把我的椅子坐坏了怎么办呀?”小人儿的思路已经偏离主题,大踏步地向外发散了,任其天马行空地想象,不定从坐椅子的事情说到那儿呢。据说这是中班小朋友的成长特点。思维跳跃、发散,一会儿就离题万里。

    建立反思角,这算不算对孩子惩罚的一种方式?对于惩罚这个词语,家长们都很敏感,大家各有各的想法。我也一样,我一直很怕自己采取的惩罚方式不当,对孩子的自尊造成伤害。所以关系到惩罚的问题时,我总是慎而又慎。造成的结果是有朋友会认为我的教育方式过于温和,甚至有些娇惯孩子。这时我为自己开解的说辞总是:我会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可能我也一样会怎样怎样。

    虽然提出了反思角这个话题,课我还没有真正在小人儿身上实践过,究竟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建立反思角这一做法,我身边却有朋友的的确确地实践着。

    那时朋友家的孩子刚刚上小学,妈妈和孩子相约建立了一个反思角。当然,所谓的反思角,无非是在家里相对安静的地方开辟了一个角落,妈妈和孩子约好,谁要是犯了错误就自己主动到反思角呆上一会儿,想想自己的错误,想想以后该如何尽量地避免。孩子的妈妈聪明,下班以后当着孩子的面主动去了反思角,对着孩子诉说白天上班的时候自己如何如何,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以后自己会如何做。据说孩子深受影响,之后还经常和妈妈抢着去反思角,诉说自己的错误,比如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等等。

    故事叙述到这里,我不知道后来事情是如何发展的。反思角这一做法实施了多长时间?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感觉不当的地方?其做法会不会逐渐流于形式?说实话我也不是特别地关注后续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要有一个定论的。再说凡事总是利弊并存的,而且再好的制度也是不能一直到底的,也只能是一个时期、一段时间内的产物。如果说在这个反思角里,孩子真能平静情绪,认真思考自己的错误,哪怕只有一次这样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反思角也有它存在的意义。通过这件事情,家长们多了一次思考的机会,不管家长们将会如何去做,至少在脑海中将利弊梳理了一遍,有了自己的定论,那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意义了。

    我最想说的还是我很赞赏这位妈妈的做法,她以一个平等的姿态去面对孩子,爱得有智慧。反思角不是专门为了惩罚孩子而设的,我们的目的是反思,而不是惩罚。在我们制定一个制度的时候,约束的并不仅仅是孩子,制度是约束所有人的。只有我们成年人以身作则,才能影响孩子,让孩子向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