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火

(2011-09-04 06:45:24)
标签:

借火

火绳

打火机

火石

火柴

杂谈

分类: 往事回忆

有一天,我行走在大街上。突然,一位小伙子拦住了我,要求借火点烟,我说我不抽烟,没带火。那个小伙子又手持香烟,转向了一位中年人:“先生,借个火。”那中年很客气地为他打开了打火机,点燃了香烟。随着一声“谢谢”,两人又各奔东西。

这一久违了的借火现象,使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种种借火情景。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比较拮据,一切都精打细算,该节省之处尽量节省。有一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在故乡里看见一位青年农民向一位大叔借火点烟,那位大叔说:“好,我给你打着吧。”那青年说:“大叔,我自己来。”那位大叔说:“你不知道,我这打火机用的是火油,我一直用手握着它,有热气就容易打着,一转手,变凉了,就打不着了。”说着,他拔下打火机盖子,咔嚓一声就把打火机打着了,那青年见状很受感动。那时的打火机不像现在是液化气体的,而是用汽油。火石用完可以换,汽油用完可以添加,汽油是加在机内的棉花上的,这种打火机可以长期使用。那位大叔舍不得买汽油,就用火油,也就是煤油。在夏天,一切都好说,在冬天,由于天冷,用火油的打火机常常打不着。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的一幕。

在劳动的日子里,有的老人还提着火绳上山。那火绳是用玉米须(俗称玉米缨子)拧成的,在秋天扒玉米棒子时,老人常把玉米须留下来拧火绳。老人抽烟时,常向人借火把火绳点燃,用火绳点烟,然后,又把火绳借给大家点烟,这样,就节省了不少火柴。大家对老人这种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精神,十分敬佩。在夏季乘凉时,老人常把火绳带到场园上。但那火绳是用艾蒿拧成的。夏秋季节,艾蒿长满山坡,老人收获了很多,拧了很多火绳。夏季夜晚的火绳,不但可以用来点烟,还可以用来驱蚊。老人的行动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还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是用火镰打火点烟。那火镰是一种长约八厘米,宽约三厘米,厚约三毫米的椭圆形的铁片,上端有一个小孔,可用小绳子拴着。那火石是拇指大小或稍大一些的白火石,这种石头在河滩上和山沟里有很多,捡一块较大的白火石,回家用锤子一砸,就出现了许多小火石。打火时,用火镰对着火石快速上下摩擦着打,打出火星掉在火石下方的一节高粱秸秆上,就燃了起来。那节高粱秸秆俗称胡秸格登,使用的时候是把外面的硬皮剥掉,去掉顶端较硬的部分,晒干,再用火柴点燃,烧出火炭时,再灭火。火星只有掉在黑炭上,才会燃烧,不过不会出现火苗,只是漫燃。人们常借这种火点烟,也节省了不少火柴。

那时也有借火烧锅做饭的。这事常发生在傍晚,家中碰巧没火柴了,供销社的人员也下班了,买不到火柴了。主人常拿着灯,到邻居家的灶火里点燃煤油灯,再回家引火做饭。有段时间,是几个村子才有一个供销社,且只在白天卖东西。不像现在,一个村里有好几个商店,白天晚上都营业,买东西十分方便。所以,那时候借火之事屡有发生。

如今,借火的事情很少见到。但过去的借火往事,却依然冒着火星,让人们自由遐想。我在想,那时的生活的确艰苦,人们的勤俭节约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分钱也想掰成两半花。可现在,人们挣钱多了,生活富裕了,奢侈浪费的现象也随之增多。有些年轻人,常常是半盒火柴就抛弃了,半个馒头就扔掉了,衣服穿到八九成新就不要了。他们的行为只能让上了年纪的人感到一声叹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