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麦收记忆
(2011-06-13 06:18:16)
标签:
童年捡麦穗打场拔麦子割麦子机械化杂谈 |
分类: 往事回忆 |
眼下,麦浪滚滚,开始泛黄,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触景生情,不经意间,我回想起童年时的麦收时节那一幅幅醉人心魄的生活画面。
我从1962年开始读小学,那时每当麦收来临,学校都要放假,时间为两周。我们小孩子在麦假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捡麦穗,年龄稍大一些的小朋友还能帮助大人捆麦子,捆好的麦子叫麦扎子。我们的劳动还算比较轻松,由一个大人领着,捡完一块地,再到另一块地捡,只是天气有点热,临近中午时,我们就收工了。
有时候,我们还提前收工,到小麦场园上帮助大人铡麦扎子,通常是有一个专用的长凳,上面放一把铡刀,有一个社员手提铡刀,等待我们送上麦扎子,我们是双手端着带麦根的那一头,对面有一个社员接住带麦穗的那一头,一切准备就绪,凳子上的社员就把铡刀按下,麦扎子就一分为二了。然后,我们每个人各自抱着麦根子,送到场园边上扔掉。那位接住麦穗的社员,则去掉麦腰子(捆麦扎子的一缕麦子),把麦穗扔到堆上。这样循环往复,一堆堆麦扎子就被铡完了。
那堆积如山的麦根子由社员们在中午时间用绳子捆好,称出重量,再用扁担挑回家,算作分到的烧草。
那些麦穗则由女社员们摊到麦场上晒干,然后用毛驴拉着石砘压麦穗,叫打麦子,也叫打场。那石砘是一头较粗,一头细一些,这有利于毛驴拉着石砘围绕牵驴人转圈走。等满场的麦子都压遍了,麦粒基本上都压下来了。在这时候,社员们就用铁叉抖落麦穰(被压扁的麦秸),再把它们用铁叉挑出去堆积起来,最后把剩下的麦粒和麦糠用木锨或木刮板收起来,等来风了,便开始扬场,就是用木锨把麦子扬到空中,让风把麦糠吹走,让麦粒落下来,麦粒落下之处还有一个人戴着草帽,用扫帚扫走落下的麦糠,叫做落场。麦子就是这样打出来的。难怪古人发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
我读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力气就大了一些,就能跟着大人们一块去拔麦子、割麦子了,而且还要起早贪晚。山岭地浇不上水,土质比较疏松,就用手拔麦子。双手拔一把麦子,用手握起来,再拔另一把麦子,再握起来,手掌握满时,就把麦子朝地上一打,然后抬起一只脚,将麦根子朝脚上摔打,动作协调,才能把泥土打净。大人们一人拔一畦,小孩子两个人拔一畦,所以叫做半劳力。在水浇地里,麦子拔不动,就用镰刀割。每个人常准备两把镰刀,一把镰刀钝了,再用另一把。镰刀锋利,割麦省力,还能割得快。每到收工回家时,家家都磨镰刀。有人磨镰刀,常用手摸一摸,试试快不快。父亲告诉我,磨镰刀不用手摸,用眼看看就行,哪里没磨好,镰刀刃子就显得粗厚,就得继续磨。这样,我从小就学会了磨镰刀。
在我开始拔麦子那一年,生产队里买上了小型脱粒机,就不用驴拉石砘打麦子了。在麦收旺季里,脱粒机常常昼夜不停地打麦子。机器的噪音相当大,震耳欲聋,扬起的灰尘迷茫一片,在那里干活,又脏又累,生产队只得对有关人员给予照顾。
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里,麦田的种植面积很大,麦收一般要持续20多天。
现在可好了,果园种植面积大大增加,麦田种植大为减少。有了联合收割机,边收割边脱粒,麦收的一切活儿能一次性完成,农民只要拿着袋子装麦子就行了,麦穰被抛弃,没人要了,烧草有果树枝。一场麦收,几天就结束了,这才是真正的机械化的麦收。现在的农民在劳动强度上比以前大为降低,干活不那么累了,收入却有很大提高,还不用交公粮,打下的粮食全是自己的。今昔相比,真是两重天啊。
时至今日,我依然怀念童年那些麦收情节,它们将作为美好的记忆,在我的心中永存。
欢迎访问胶东书院:http://www.jdshuyuan.org/?fromuid=15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