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态——解读培训需求
(2010-04-21 19:41:41)
标签:
培训培训需求发展和尚斗士战刀谈判技巧车辆知识杂谈 |
分类: 职场感悟 |
罗伯哥重新回到培训部已经一年有余。
过去的十年里,罗伯哥在这家法国公司里先后改变了几次职位,主要还是在销售与培训之间转来转去。这样的好处是销售和培训都积累了一些让自己满意的经验,再加上大学里关于轮式底盘的学习以及对车辆的浓厚兴趣,自然在车辆与轮胎之间的关系上有进一步的理解。
在一些培训的反馈表里以及一些非正式的沟通中,业务人员对于车辆知识、谈判技巧、沟通技巧等培训的渴望似乎很强烈。
鉴于业务压力以及培训计划等原因,多数课程短时间内很难大面积向业务人员普及。
关于培训需求,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我们是因为工作的真正需要抑或是感兴趣。
一般来讲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采用类似学校式的单向授课,并且很少实际操练及后续巩固的培训方式,课程传递的内容被准确掌握并正确运用的比例一般不会高于50%。
仅仅通过简单的2日培训就能成为专家的话,大学教育也许可以取消了。
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X公司的某一新开发课程,在经过两轮的讲授后,培训师换人,接替者信心满满地拍着开发人老罗的肩膀说“老兄放心,听你讲过两次我完全能够掌控这个课程了。”
后来课程继续讲了几次,老罗发现课程在讲授中一些概念被重新解释并且是被错误解释了。
再以后,那个课程被进一步修改面得目全非了,再以后那课程没人讲了,老罗很痛心。
这个故事说的是讲师之间的传递尚且出现这般状况,学员如不能善加把握,培训也许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因此罗伯哥建议拒绝所有因为好奇或者是扫盲为目的的培训需求。部分课程也许需要学员有一定的积累和实际的经验,又有实际的困惑时,培训变得必要了。
一个好的课程传承,需要设计者做足够多的辅助材料和必要的备注,甚至需要继承者反复试讲。这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和时间准备,很多时候不太现实。
最近有人建议和关联行业协做,这未必不是一个好办法,但是除非对方是专业培训机构,否则只要是为自身销售业务服务的培训机构都不可避免的在向学员传授该公司产品的优越性,而并非你感兴趣的关联影响(该行业产品对你的产品的影响)。
罗伯哥曾经参加过一次欧洲某商用车公司的车辆课程培训,那是个三天的培训,主要集中在这个品牌车的理念、卖点、先进性等方面,讲课方式大体也是F-A-B的次序。
关于车架,悬挂等方面则很简单介绍了一下,以罗伯哥的经验判断,实在是这些方面与竞争对手差异较小,没什么好说的了。
罗伯哥后来向老板报告培训心得的时候,做了一个比喻,“卖包子的想改善包子馅,就向养猪的学习,结果养猪的告诉他,如何选择饲料、如何把猪卖出去。”老板笑笑了事。
2005年罗伯哥曾经设计了一个关于车辆的课程,主要是关注于车辆的某些特性可能对我们的产品构成的影响。
实在来讲,课程概括地涉及了关于底盘的很小的一部分,似乎不足大学里的5%,在审核的时候仍然被压缩成一天的课程,进一步向初级员工讲授不足2小时的课程。
罗伯哥在痛心的同时,也很理解,我们的确不是要他们去卖汽车的,仅仅是汽车的一个部件而已。
罗伯哥回到培训的时候发现课程进一步简化了。其实这样是很正确的对于一个全新的纯粹外行的学员过多讲述车辆课程实在意义有限。
对于培训很重要的还有课程的评估与审核,这更需要长的时间和流程。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办事方式的固有流程。
这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罗伯哥用两年的时间逐步测试完成了一个小工具,作用是使员工在现场可以很简单地根据图例测量一些数据,并将部分实际使用工况数据输入,即可完成限定条件下的载荷的自动计算,进一步选择规格参数后,系统在系统数据库检索后给出所需要的参考气压参数。
罗伯哥利用职务之便选择部分人员协助测试,所需时间5分钟左右,比原来纯粹手工计算缩短10-15分钟,而且误差在可以接受范围内,同时将因计算失误导致的差错率降低为0。
也许读者您正在使用罗伯哥设计的这个工具,首先要声明的是这是非正式、非官方的,另外也已经不是最新版本了。
最终版本提交审核到现在已经过去6个月了,仍然没有审核完成,当然更没有任何反馈意见或修改建议。
罗伯哥曾经催促过两次了,答复“进行中”。到现在罗伯哥只好当这件事沉入深海了。
联想起十年前开始以西安产的某型合资客车为目标客户而测试的某型产品,最终投产时该型客车已经该型,又重新定位为针对某类货车的例子,罗伯哥设计的这个小工具实在是不足挂齿了。
作为培训经理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作为有强烈销售意愿和长期销售背景的培训经理。我将最大程度为在一线战斗的勇士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也许还有很多需要排队等候审核的事情。
罗伯哥相信“好饭不怕晚”。读者如果恰是需要罗伯哥帮助和支持,又对罗伯哥带领下的培训团队给予期望的朋友,敬请耐心等待。
同时罗伯哥也建议您自我完善,并向周边的同事求助,不要因为餐馆排队就绝食等待哦。
有俗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般被认为是得过且过的混世行为。其实不然,这话应该是积极的。
对于那些即便明天就还俗,今天还能按时敲钟的和尚,难道不值得尊重吗?
我们需要指责和批判的是那些专职敲钟,袈裟依然在身,既没打算脱掉袈裟,也不知道何时圆寂,就已经不尽职敲钟的和尚。
这里罗伯哥以个人的名义赞赏一个即将因为搬迁原因离开我们的同事,他是目前某个项目的项目经理,不点名了,只用缩写,熟悉的人可能知道他:LST。
罗伯哥从前并太了解LST,好感根本谈不上,近期因为该项目的培训课程的原因,罗伯哥看到了LST的坚持与敬业,他也许有其他的缺点,但是在坚持和敬业这方面,LST值得我们学习。
罗伯哥并没有吝惜赞扬,当面肯定了LST的敬业精神。
也许还有很多只要不脱袈裟就坚持敲钟的人,罗伯哥不甚了解,也就无法赞赏了。
读者如果你自己认为您还年轻还可以有好的职业发展的人,不管你是否已经下定决心从一而终,都应该积极面对挑战。
不管您是否有机会、不知道等多久能够得到您期待的培训,您都应该积极。
罗伯哥一直以来把优秀的业务人员比喻成一把锋利的战刀,不要让利刃生锈,更不要因为些许的不如意和岁月流逝磨顿了您的刀。因此保持活力、经常磨砺是必不可少的。您的优越能力和卓越战斗力是您立身职场的根本。
罗伯哥只有38岁,仍然会保持战刀的锋刃。以上文字一方面以非正式的方式解答部分朋友私下或者非正式提出的培训需求,另一方面介绍当下的一些制约因素。
关于和尚与战刀的论述,和读者共勉。